三峡水库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浮游植物的关系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水体中,磷通常以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形式存在,而可被浮游植物直接利用的正磷酸盐(o-P或SRP)含量很低。因此,浮游植物为了满足其生长繁殖需要,可分泌碱性磷酸酶将不能被直接利用的DOP转化为可被直接利用的SRP。为了探究碱性磷酸酶在整个水体磷循环过程中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SRP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论文以三峡水库主要的12条支流为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了2013-2015年期间碱性磷酸酶活性、浮游植物群落结构、SRP含量及相关的环境因子。以下为主要研究结果:  1.2013-2014年期间,调查了三峡水库支流小江水体碱性磷酸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低水位的夏秋季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高水位的春冬季;高水位时期各采样点之间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低水位时期,中游位点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下游。结果反映了三峡水库水体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时空异质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与三峡水库的水位变化、水温、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及藻类细胞密度都显著相关(P<0.05)。由此可以推断,三峡水库的水位变化、水温、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及藻类细胞密度是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时空分布的重要因子。  2.在2013-2015年期间,对三峡水库主要的12条支流水体中的碱性磷酸酶进行分级。分级结果表明,碱性磷酸酶主要是以溶解性的碱性磷酸酶的形式存在,其原因是表层水体中溶解性磷酸酶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主动释放或从解体的细胞中溢出。通过比较以浮游植物为主的大颗粒所表现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PA>30μm)和以细菌为主的小颗粒所表现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PA045-30μm),APA>30μm显著高于APA0.45-30μm。  3.通过深入的研究,证实了碱性磷酸酶在一定的可溶性活性磷(SRP)浓度范围内行使补充磷营养、指示磷丰缺和介导磷循环的功能。通过将碱性磷酸酶活性(APA)与SRP的相关分析发现,支流香溪河在SRP浓度小于0.2mg/L时,两者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当SRP浓度大于0.2mg/L时,SRP对APA的影响不显著。  4.2013-2015年在三峡库区干、支流调查了藻类的群落结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SRP含量。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的优势种、藻类细胞密度和特定藻类的独特的磷利用策略对碱性磷酸酶的分布有决定性作用。在香溪河开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SRP含量不仅能调控APA的时空分布,还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的重要驱动力。拟多甲藻分泌碱性磷酸酶的特性使得其成为高SRP条件下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而在低SRP条件下,隐藻独特的营养吸收利用特点使其在群落结构演替中占据优势。  5.2014年至2015年期间,调查了三峡水库主要的12条支流水体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发现,水体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水体的综合营养状况无论是在空间分布还是在季节变化上都具有非常相似的一致性。在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较高的春夏季,原水碱性磷酸酶活性(APAT)较高。在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的苎溪河,其APAT较高;而在TLI值较低的大宁河和神农溪,APAT值较低。此外,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各形态的磷也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富营养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水生态系统功能及营养状况的指标。
其他文献
利用静态箱法采样,配以气相色谱仪法分析对草地N_2O、CH_4和CO_2温室气体通量进行了较系统的现场测量,同时对箱体内外温度进行同步观测。在对野外原位观测实验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静态箱法对草原土壤-植被系统的N_2O、CH_4和CO_2通量测量的适用性和科学性,讨论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种群扩散是有机体扩展种群空间的行为,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种群扩散能力的研究是评价荒漠植物适应性和选取适宜物种进行植被建设以及探讨人工植被稳定性维持
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与企业的生产和各项工艺流程密切相关,并且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石油天然气企业应该不断运用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建立并
目的:构建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重组B组柯萨奇病毒株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并评价pCVB3-eGFP基因组的稳定性,为报告基
目的:研究口蹄疫病毒(FMDV)VP2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功能,表达后对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与VP2结合的蛋白的确定。   方法:以全长的FMDV cDNA为模板,利用PCR获得含有特定酶切位点
减数分裂同源重组是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保持遗传稳定和代际进化的重要途径。减数分裂同源重组包括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个是程序性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 Strand Breaks,DSBs)
近年来,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成功建立为再生医学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但是诱导重编程技术的安全性和效率低下一直是其快速进步以及广泛应用的两大障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分析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变化及早涝多时间尺度特征,为该区旱涝灾害防治决策、牧区生态重建及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南方农牧交错带1960-2017年20个气象站点逐月
目的:通过检测Sonic Hedgehog(Shh)mRNA和蛋白质在大鼠子宫动情周期和围植入期的表达,探讨其在胚胎植入中的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m Blot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