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扶贫攻坚时期,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与社会介入公共治理的属性相互契合。在政府部门的鼓励下,更多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中国贫困治理之中,其中不乏专门面向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无抵押贷款的公益性小额信贷项目。为了更加广泛、持续地为农村地区提供信贷资金,大多数公益信贷项目试图解决信贷本金供给不足问题。但在追求社会公益性目标和经济可持续目标的过程过,很多信贷项目“顾此失彼”:要么社会公益目标未达成,“精英俘获”和“资金外溢”成为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重大难题;要么无法达至经济可持续目标,组织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缩小。而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通过研究发现,组织行为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决定了组织行为,而组织行为对实现组织目标至关重要。在相同的内外部环境下,不同组织作出的行为反应不尽相同。正是这种差异化的组织行为反应,导致大多数社会组织归于失败,而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则能够实现组织目标。具体看来,为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资金的小额信贷项目,均面临相关政策限定小额信贷项目融资渠道而带来的融资难困境,以及信贷对象缺乏抵押物、社会征信体系不完善而带来的高信贷风险困境。 在上述两个困境制约之下,商业性的信贷机构更倾向于选择高收入群体作为放贷对象,以避免其经济上的损失;而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在极力争取政府资金输入以缓解资金不足困境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政府部门的干扰。这些行为选择最终都与最初的信贷目标发生了偏离,社会公益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呈现出互相排斥的状况。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却不然。在同样环境下,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在力求社会公益目标的实现以及项目运行独立性的同时,也保持了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中和农信的此种行为选择衍生出其较为独特的运营手法——社会驾驭市场。正是这种运营手法使得看似互为矛盾的社会公益目标与经济持续目标得以兼容、互惠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