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MS7.0级地震,是继汶川地震之后我国大陆又一次破坏性地震,主震之后余震活动频繁,我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强余震记录,为确定震源参数、品质因子及台站场地反应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选取30个中小震级余震的15个强震动台站记录的179条加速度记录,选择其中一个余震作为参考事件,基于广义反演方法分离了芦山强余震记录震源、场地及传播路径影响。(1)根据反演得到的位移震源谱采用网格搜索方法确定了余震震源参数,包括地震矩、矩震级、拐角频率、震源半径、应力降、地震波能量、视应力,并对震源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地震矩M0与fc3成反比, M0fc3的平均值为1.73×1023dyne·cm·s-3,相应的平均应力降3.14MPa,略低于汶川地震较大余震平均等效应力降;芦山余震应力降主要分布于1.0~10.0MPa范围,应力降与震级及震源深度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主震断层面黏块与位磊交界处应力降普遍较大;地震波能量Es与地震矩M0平均比值为3.01×10-12,视应力与应力降正相关,应力降越大单位地震矩辐射的地震波能量越高;拟合面波震级与矩震级关系,小震矩震级略高于面波震级,中等地震矩震级略低于面波震级。(2)本文研究区域0.5~20Hz频率段内品质因子为Q(f)=31.867f1.0375,与尾波归一化方法确定的品质因子Q(f)=26.76f0.9924较为一致,低于四川其它地区品质因子,地震波衰减迅速,本文反演的品质因子结果稳定可靠,剪切波速及几何扩散指数不确定性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可忽略。(3)比较广义反演方法确定的15个台站场地反应与水平/垂直谱比法(HVSR)及一维理论方法(1-D)的结果表明,场地反应峰值频率较为一致但反应幅值有较大差异,HVSR和1-D方法均低估场地反应,地形复杂地区地形效应对地震动影响起主要作用,VS30影响处于此要地位;利用台站余震记录确定了台站场地平均κ值并估计了场地覆盖层厚度,覆盖层厚度与平均场地反应有较好的相关性;分别利用余震强强震及主震强强震记录确定相应的场地反应,芦山地震中大多峰值地面加速度超过100cm/s2的记录均出现明显非线性反应,与弱强震时场地反应比较,余震强强震时场地反应明显增大而主震强强震时低频一致高频减小。本文结果在地震动模拟、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预测方程及地震区划方面提供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