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蒂里希(Paul Tillich,1886-1965,又译为保罗·田立克),是20世纪哲学和神学两大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既有现代的存在主义思想,也有带着传统色彩的基督教新教思想。一直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侧重于研究他的系统神学思想和哲学思想(许多学者把他归于存在主义哲学家之类),只有少数学者研究过蒂里希的宗教对话思想。所以,在当前这种全球背景下,尤其是宗教对话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状况下,研究蒂里希的宗教对话思想不但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纵观蒂里希的整个神学体系,其宗教对话思想是其宗教哲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宗教哲学理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主义哲学与神学的融合;二是对基督教从神学教义到宗教礼仪、教规、宗教实践活动等在内的一切方面的批判态度和原则。 蒂里希的宗教对话思想概括起来就是——“非皈依,但对话”的终极关怀。在蒂里希看来,“宗教是一种被‘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又译为‘终极关切’)所紧紧抓住的(being grasped)存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宗教对话是不能使对话双方的一方皈依另一方的,其原因就在于宗教具有认同性、排他性和历史性。他通过对基督教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所进行的对话过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基督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充分体现了认同性、排他性和历史性的特点,而且,不论是认同还是排他,最终都被历史所证明——基督教即不可能被其他宗教皈依,也不可能使其他宗教皈依入基督教。 蒂里希指出,基督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曾经出现过批判、反批判和自我批判这一辨证评价过程。它们显示出基督教并没有禁锢自身,并在其所有的对其他宗教的评判中,某种程度上可以接受反评判的发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对不同宗教的评判我们也得出一个结论,即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之间一直在对话,但是却一直不可能对话。 蒂里希认为,只有“活的”宗教才能进行对话。而“活的”宗教的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