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新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观念,试图影响其受众,因此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意识形态工具,《新闻联播》就是其中之一。在以传者为中心的理论视角下,电视新闻的意识形态功能是被默认的。人们认为受众收看电视新闻的过程,就是被电视新闻文本影响和控制的过程。当受众和电视新闻文本相遇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接受了被嵌入到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是对这一单向视角的纠正。他将电视文本视为意义争夺的公共平台,由传者和受者的编码和解码活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在编码阶段,传者总是在电视文本中嵌入“优势”意义,试图以此操控受众。受众在解码时,却能从自身社会文化结构、个人差异和收视情境等出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从而合理地参与到文本的生产中去。霍尔还提出,受众对文本的解码与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是相对应的,社会上层采取“主控式”解码方式、中层采取“协商式”解码方式,而社会下层采取“对立式”解码方式。这一理论为受众提供了与传者意义争夺的可能性,重新确立了受众的主体性地位,也为我们理解受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本研究正是对这一经典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检验研究。拟以《新闻联播》为节目样本,通过对成都市不同阶层受众对《新闻联播》的收看形态和意义解读的实证研究,描绘出受众解码《新闻联播》的不同图景,验证受众解码方式与其阶层地位的关联度。研究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对《新闻联播》文本的编码进行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找出文本的构成框架、内容的组织方式和文本意识形态的嵌入和表现方式;第二部分对受众解码活动进行研究。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对中国社会阶层的分类为标准,按照社会学质化研究方法的要求和程序,在有收看《新闻联播》习惯的成都市民中,抽取了十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样本,对他们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他们解码《新闻联播》的经验资料,然后用话语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主要从受众对文本总体框架的认知、对节目文本内容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优势意义”即意识形态的解码等三个层次来把握他们的解码活动。研究发现,受众的收视实践中存在着大量主动而多样的意义解码,霍尔所假设的“主控式”、“协商式”和“对立式”三种解码方式的确存在。但是,这三种解码方式却并非与受众所处的社会结构地位——阶层一一对应。研究认为,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新闻联播》作为国家重大政策的发布中心,拥有特殊的地位。这使得各个阶层的受众都不同程度地依赖它为自身的社会行为提供指导,导致阶层因素在解释受众解码方式上失去效力。此外,研究发现影响受众解码方式的因素有二:一是受众对《新闻联播》的依赖程度;二是受众其他媒介接触渠道的多样性程度。本文建构了受众解码方式影响因素模式,并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