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昙华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出各种不同类型绿地斑块的景观格局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昙华寺公园景观格局复杂多样,不同类型绿地斑块从分布形式、形状都是集中与分散相混合的模式,符合理想景观格局模式的要求。其不同类型绿地斑块分布格局与其各自功能相适应,有利于分散干扰危险。如非邻水平地密林斑块,庭院绿化斑块,充当整个绿地景观中的核心斑块。斑块面积较大的植被斑块为非邻水山地疏林与非邻水山地密林斑块,这些斑块起着涵养水源,维持物种生存的作用,同时,这些斑块多位于一些受人为干扰性强的斑块如邻水混合斑块周围;近圆形斑块与狭长斑块混合分布,在昙华寺公园中,非邻水平地疏林斑块,拥有平滑的曲线,形状接近圆形,有利于保蓄能量,增强抗干扰能力,大大减小了因为自身面积小而带来的人为干扰,其他斑块,如庭院绿化斑块多呈带状,便于缓冲人为干扰。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如昙华寺公园的邻水类型的斑块数量就比较少,此外,除了邻水平地密林、疏林与灌丛以外,邻水类型斑块的斑块形状指数都比较低。
采用典型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昙华寺公园不同分区园林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综合分析各分区园林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所提供的绿量与产生的生态效益,并对园林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分区的相适性进行了分析。昙华寺公园共有植物106种,分属于48科、68属。3个园区中,中园植物种类最多。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也均为中园,最低的均为后园。均匀度指数最高的为前园,均匀度指数最低的为后园。单调度指数最高的为后园,最低的为前园。3个园区,乔木平均胸径、平均冠幅最大的均为中园。中园中胸径大于40cm的乔木所占的比重高达20.2%,远高于前园与后园。中园冠幅大于9m的乔木所占比重高于前园和后园。3个园区中,乔木平均高度最高的为中园,最低的为后园。中园处于三级树高的个体总数占中园乔木个体总数的比重高达67.8%,远高于前园与后园。前、中、后园四季景观以绿色为主,变化均不明显。但是,冬季景观变化比中园与后园要大。昙华寺公园的总绿量为312572.50m3,其中常绿乔木提供的绿量最大,将近是全园绿量的2/3。中园植物群落吸收CO2,释放O2的总量均为3个园区最多的,其次为后园,最少的为前园。昙华寺公园植物群落结构适宜于功能分区的需要。随着后园树木进一步的生长,其植物群落结构将更完美的发挥其供游人休憩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