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伴随西方的殖民暴力,中国在面临“千年未遇之变局”的危机的同时,亦在艰难中重构现代民族国家与新的现代国族认同,其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视野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天下”的“中央之国”到转而取道西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中国”,需要在学习西方,主要是欧美国家中生成。不过,在肯定西方作为“少年中国”的重要参照之外,也不可忽略其看待“邻邦”与“周边”的方式与其构建自身的意义,苏俄,作为中国的“邻邦”是其中的重要一极。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更是将苏联与现代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许多知识分子前往苏联作为革命的朝圣之旅,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左翼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苏联的游记、诗歌和小说,苏俄也成为中国国族构建、未来道路设计以及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参照。因此,对现代文学苏俄书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本论文选取的文本,主要集中于1920年代到1940年代之间,体裁主要包括游记和小说两类,前者自诩纪实,后者名曰虚构,但其实都可看成叙述之一种,是作者眼中笔下的苏俄,因此本论文以“想象”对其加以统括。论文试图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现代文学如何想象苏俄?这种苏俄想象/形象主要有哪些面向?不同时空不同文本中的苏俄想象是否一致?其中的差异与何种因素有关?关于一个巨大的邻邦的想象,与知识分子国族与自我身份的建构间有什么样的隐秘关系?其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论文展开的理论依据。论文共有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关于苏俄研究的现状、趋势;除了文学领域中旅苏游记和小说中的白俄形象两个研究向度之外,也概括介绍了政治学和历史学领域中苏俄研究的一些观点,以期拓宽文学中苏俄想象研究的视野。第二部分介绍了论文采用的理论框架,拉康的自我建构及身份认同理论是主要的考察点;第三部分概括并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游记形式书写的苏俄形象,以及缘由书写时间及知识分子不同的思想背景产生的苏俄想象的差异;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左翼作家笔下的白俄形象书写的演变及其异同:第五部分则试图分析文学中的苏俄想象与知识分子国族建构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