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债务人异议之诉是执行救济制度中实体救济的一种方式。在执行程序中,当债务人拥有抗辩债权人实体权利的异议事由时,债务人能够提起异议之诉,进行权利救济。2012年进行了《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执行部分的修改是一大亮点,不过我国并没有设立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文章以民事执行中的债务人异议之诉为研究主题,在收集、介绍和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阐释了对债务人异议之诉的基本理论认识,分析了设立债务人异议之诉的可行性,并对如何构建债务人异议之诉进行了研讨。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有四个部分,共计约27000余字:第一部分是对债务人异议之诉的基本理论分析。在学界对债务人异议之诉概念不同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债务人异议之诉是债务人为了变更执行名义的执行力,实现终止执行程序目的的诉讼;同时债务人异议之诉符合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诉讼公正和效率的价值观;最后针对学者们对债务人异议之诉诉讼性质到底是传统形成之诉、确认之诉、给付之诉还是新型的救济之诉、命令之诉的争议,认为诉讼性质应当是变更之诉;在形成之诉诉讼性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当采纳诉讼标的的实体法说,同时在程序上通过保障当事人的选择权、强调法官的阐明义务来确定债务人异议之诉的诉讼标的,以此来解决实体法说的缺陷。第二部分是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立法比较。执行程序开始之前,德国和日本立法规定要求执行机关赋予债权人“执行签证”,因此,债务人可以对“执行签证”和债权人的执行请求权分别提起异议之诉;而我国台湾地区没有对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进行区分,而是概括规定当债务人拥有消灭或妨碍债权人请求的实体法律事由时,可以在强制执行程序终结前,提起异议之诉;不过,都认为债务人异议之诉是当事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争议。第三部分是我国确定债务人异议之诉的可行性分析。1991年《民事诉讼法》,混淆了执行异议和异议之诉的概念,《民事诉讼法》经过两次修改,执行程序中设立了程序上的救济方式和实体上的救济方式,不过在执行难、债权人中心主义的执行程序观和过度依靠审判监督程序的原因下,我国并没有建立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因而,建立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具有完善执行救济制度二元结构和充分发挥再审程序作用的现实必要性。第四部分是我国债务人异议之诉的构建。从执行制度的理念出发,我国建立债务人异议之诉应当遵循效率优先和诚实信用原则;同时,应当从当事人、异议事由及程序设置等方面对我国所确定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进行明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