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IRI)是肝脏外科常见的问题。HIRI的发生机理非常复杂,其确切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肝脏作为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其功能的受损常常造成内毒素血症,后者反过来又加重肝脏功能受损,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严重的脓毒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证实,肝脏的直接缺血预处理是一项有效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护策略。而Przyklenk等于1993年提出的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 RIPC)概念,目前动物实验研究均已证实对心、脑、肝脏、脊髓、肾脏等重要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仅有的RIPC临床试验研究主要集中于心脏手术等。那么在临床上RIPC是否对肝脏的HIRI有保护作用具有迫切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研究RIPC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效应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106例肝癌手术患者,其中3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32例实施IPC,35例实施RIPC。IPC组切除肿瘤前,第一肝门阻断10分钟,再灌注10分钟,然后再常规手术。RIPC麻醉前右侧上肢止血带捆扎上臂5分钟,再灌注5分钟,循环3次。然后开始麻醉。①比较对照组、IPC组和RIPC组在基础水平,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之间血清TBIL、TBA、ALB、PAB、ALT、AST、HGB、WBC、PLT的差异;②比较各组在基础水平,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之间ICGK的差异;③检测各组病人在术前及术后第1天的血清中TWEAK的含量,分析其在肝脏RIPC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①手术后对照组,IPC组和RIPC组的血清ALT及AST水平都不同程度升高(术前,术后第1,3,7天对照组ALT分别为43.7±28.8,1040.7±649.5,616.2±364.2,204.1±119.3;AST分别为39.6±23.0,935.9±640.7,212.7±183.8,52.5±29.9。IPC组ALT分别为50.8±60.4,507.0±401.3,336.7±264.8,126.3±84.9;AST分别为39.7±32.4,495.8±369.4,121.3±79.8,49.0±42.6。RIPC组ALT分别为37.3±20.0,680.8±291.5,433.6±208.6,166.0±95.1;AST分别为39.7±32.0,661.7±290.6,171.8±99.5,51.3±23.9。单位为U/L)。IPC组ALT水平在术后第1、3、7天均低于对照组(P=0.000,0.000,0.002<0.05),AST水平术后第1,3天低于对照组(p=0.00,0.005<0.05),在第7天无显著性差异(p=0.655>0.05)。RIPC组ALT水平在术后第1,3天低于对照组(P=0.002,0.008<0.05),而在第7天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111>0.05);AST水平在第1天低于对照组(P=0.014<0.05),而在第3,7天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O.189,0.874>0.05)。而IPC组与RIPC组在术后第1,3,7天的ALT, AST均无显著性差异。②与对照组比,肝脏缺血前实施IPC及RIPC后,在术后第1,3,7天,病人的ICGK无显著性差异(P=0.59>0.05)。2.机制研究:IPC组在术后第1天TWEAK的含量低于对照组(P=0.025<0.05),RIPC组在术后第1天的TWEAK的含量有所下绛,但与对照组组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162>0.05),IPC组与RIPC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389>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在临床上肝脏阻断前实施IPC和RIPC能显著降低病人术后的血清ALT和AST水平。而肝脏的储备功能则没有显著的差异。术后第1天的血清中TWEAK的含量IPC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RIPC组亦有降低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TWEAK可能参与了IPC及RIPC的保护作用,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