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指以程度较重的疲劳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为主要表现,然而患者的各项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一般没有发现异常情况,且需要排查其他可能引起疲劳的相关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是人体长期处于自我感觉疲劳或极度疲劳状态下的综合表现,并伴随一系列类流感症状、认知功能损害、精神异常、睡眠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该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症状复杂,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的压力越来越紧张,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是现代中青年脑力劳动者(如白领、教师、医务工作者、公务员等)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并没有"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病名的记载,但有许多类似症状的描述,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方法也是各具特色和优势,如辨证论治内服中药、针刺、艾灸、穴位敷贴、耳穴压豆、推拿等。"邓氏平衡针刺法"是一种形、神同治的针刺方法,重视整体观、平衡观;讲究取穴细节,以督脉上的穴位为主,重点突出针灸"调神"的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邓氏平衡针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医家提供更佳的治疗手段。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通过针刺"邓氏平衡针法"与常规针刺法、西药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三组的疗效差异,并客观评价邓氏平衡针法对CFS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为2016年09月~2017年03月期间于澳洲悉尼Pearl Life Activating Therapy中医诊所门诊,临床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且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患者,共90例。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邓氏平衡针组)、对照1组(常规针刺组)和对照2组(西药组),每组各30例患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修订的Fukuda标准,邓氏平衡针组针刺取穴为脊中、脾俞(双)、筋缩、悬枢、三焦俞(双)、灵台、督俞(双)、身柱、百会、大椎;常规针刺组针刺取穴为百会、印堂、神门(双)、太溪(双)、太冲(双)、三阴交(双)、足三里(双)(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两组治疗频率均为一周2次;西药组予以口服谷维素(30mg,1次/d)及维生素B1(250mg,1次/d),服药频率为一天1次;三组治疗2周为一疗程,治疗4个疗程,共2个月。疗效评价指标采用疲劳评定量表(FAI)、疲劳量表-14(FS-14)、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的积分比较,和三组间的临床疗效比较。疗效评价标准采用FAI量表评分减分率,最终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的60份CFS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组内比较邓氏平衡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的FAI评分、FS-14评分、SAS评分、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邓氏平衡针法、常规针刺法均能显著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西药组治疗后FAI评分、FS-14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西药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疲劳状态,对患者的焦虑、抑郁障碍没有明显疗效。治疗后组间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组间两两比较,邓氏平衡针组在降低FAI评分、降低FS-14各维度评分、降低SAS评分、降低SDS评分方面较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邓氏平衡针法优于常规针刺法和西药法;常规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常规针刺法在降低FAI评分、降低FS-14各维度评分、降低SAS评分、降低SDS评分方面均优于西药法,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比较邓氏平衡针组显效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常规针刺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西药组显效1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0.00%;经秩和检验,P=0.007<0.01,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邓氏平衡针法、常规针刺法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状态、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西药法能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但对患者的焦虑、抑郁障碍没有明显疗效;且邓氏平衡针组在降低FAI评分、降低FS-14各维度评分、降低SAS评分、降低SDS评分方面较其他两组疗效更为显著,说明邓氏平衡针法总体疗效更为显著,更有利于CFS患者的康复,更能显著提高CFS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