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谣朴实优美、易于传播,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历史发展,特别在现代社会,源于乡土的民谣已经越来越罕见。而作为流行音乐的分支,民谣音乐却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与喜爱。民谣经历了从先秦至今的发展、从《诗经》的“风”——《桃夭》到赵雷《成都》的转变,其古今意义已大有不同。民谣带有文学属性和音乐属性,在近现代发展中,两种属性逐渐分离。城市民谣属于流行音乐门类的民谣,但又和流行音乐在歌曲形式、音乐制作和表演场地等有所不同,是一种由生活或曾经生活在城市的个人或乐队表达情感、有城市青年群体等特定听众,在城市内生产并流通,能够产生公共文化影响,以简单的乐器创作、吉他伴奏为主的一种民谣音乐类型。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民谣,在市场经济深入、城市化全面推进、商品经济大潮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背景下,民谣歌手用细腻的心思和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时代的变化,用诗化的语言深情弹唱着个人遭遇、社会生活,表达出在当今生活的压力下民众渴望“远方”和“诗意”生活的情感诉求,表面上是生活化、诗意性的表达,实则蕴含着一定的生态审美意识。中国城市民谣蕴含的生态审美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生态审美意识与大地伦理观。有大量城市民谣歌手创作的灵感来自于自然、取材于“大地”,所以在城市民谣中对自然美景的描写随处可见,江河湖海、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动植物无不成了歌手们吟唱地对象,包含着“万物有灵”“以自然为友”的生态观和“诗意地栖居”的生活理想。城市民谣对自然景观、动植物的描写表面上蕴含着以自然为友等自然审美意识,实则包含着歌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地伦理观。其次是社会生态审美意识。城市民谣在建构半公共半私人化的城市空间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促进了城市生态文明建构。而且城市民谣作为一种艺术消费具有“共享性”“复效性”和“互动性”之外,还具有“节约性”。城市民谣在制作成本、演出乐器和设备、演出场地的布置上相对其他流行音乐而言都具有“经济性”,其内容也表现出对市场经济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抵制,蕴涵着一定的经济、节约的经济生态意识。最后是家园意识。21世纪以来,商业化的浪潮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但精神压力随之也越来越大。而民谣歌手的生活最初大多比较艰辛的,因为他们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有完善的运营机制和商业化的操作,最初大多是在街头演唱,或者酒吧、Live House等地方驻唱,所以这种在城市生活的漂泊感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紧迫不安等感受自然地被歌手们写进了歌词里面,歌词中的怀念“家园”和寻找“家园”意识也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