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19年,我国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已达6819个,其中广义上地处山地丘陵地区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约为5601个,占总数量的82.13%。山地型传统村落因其数量多,分布地域广,蕴藏着最具体系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辽西北与皖西南地区山地传统村落资源高度聚集,是我国东北与东华东地区山地型村落的代表,本文针对两地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探寻山地传统村落的村落营建逻辑体系,以期为两地及盈千累万同类型传统村落的发展存续提供借鉴。辽西北与皖西南两地有着丰富且集中的山地传统村落资源,且村落历史风貌保存良好,整体格局未遭受侵害,源起与发展都具有移民文化背景,既是各自所在区域山地型村落的典型代表,亦能在很大程度反映我国多数地区山地型村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特征。本文以“山地”这一共同特性作为纽带,在对辽西北与皖西南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构建相同评价体系并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对比分析的手法统领全文,通过对两地村落各空间形态要素特性的比较分析,提炼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深入挖掘潜藏在表象之下的空间形态构建逻辑,总结山地型传统村落建立与演化的规律与路径,并通过对两地村落现行发展举措的相互印证、两相参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空间形态维护与更新的建议与策略。本文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山地传统村落的现状与研究价值,对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界定,然后阐述本文以对比分析的手法研究山地传统村落的目的和意义,分别对山地传统村落和空间形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最后列举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对辽西北与皖西南地区共计1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概述,通过Arc GIS工具构建村落及周边环境的坡度、坡向模型,并统计每个地形梯度的占比情况,与村落的实际现状环境进行对照分析,从而获悉村落中农田、居民点、道路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三章着眼于村落的内部空间形态,对研究村落的空间格局进行类型归纳,并且基于上一章中对于村落地形坡度、坡向的分析绘制每个村落的理论生产生活适宜区,与其实际建设情况作为对比,同时运用空间句法量化解析村域道路空间,并从村域内部范围与道路延伸范围两个视角分析村落对外交通的道路等级及距离差异,从而得出两地传统村落对外交通的空间特性。第四章着眼于村落的内部空间形态,通过类型化村落场地空间的主要功能及服务对象,将两地村落中的场地空间进行分类分析,并且根据两地村落街巷的尺度及功能倾向的差异性与相似处,分析两地区在街巷营建时的具体措施,在对院落形制与结构进行类型划分与统计的基础上,将合院式的辽西北院落与厅井式的皖西南院落进行形态与功能的分析,最后将两地传统建筑的形态进一步细化为外部形态、室内空间、结构与材料等方面,进行更为微观和全面的分析,获悉两地村落在营建房屋时的思维形态与对村落资源的利用情况。第五章通过SPSS软件对各影响因子的综合影响力与二元相关性进行了解构,数据化地呈现两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影响因子最终表达模式,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观念三个角度对辽西北与皖西南两地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性成因进行梳理,总结各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与表达方式,将每一类因素对两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逻辑进行了解析。第六章则是基于前文中对辽西北与皖西南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各方面研究,对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构建逻辑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切入点,为辽西北与皖西南地区以及处在类似发展困境中的山地传统村落,提出关乎空间形态维护与更新的一些启示。第七章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