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城乡间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公民能否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则是衡量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准。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人们产生了希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共享的期待。于是国家相继实施了“校校通”工程以及“农远工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然而,由于在共享过程中单纯强调“外部引进”的资源建设策略,导致本土“适用性”资源建设严重不足,教育信息资源使用效益低下,并加剧了城乡校际教育信息资源的失衡。本文以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两个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研究样本,采取参与式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梳理已有共享模式并对比分析其存在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目前已存在“校校建库”、“农远工程”和“中心建库”三种模式,“校校建库”模式下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共享程度低,而“农远工程”和“中心建库”模式有效得提高了资源质量并促进了资源共享,然而,由于“适用资源”不足而导致的资源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迟迟没有解决。于是,本文基于现实问题和理论思考,在对郫县“校际共享”探索的个案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校校共建、集体共有和深度共享”为特点的教育信息资源“校际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校际共享”模式是在整合外部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基于城乡校际的教育现状与需求,通过校校发挥特色,“共建”“适用性”教育资源,并以“集体共有”来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深度共享”,从而在保证资源质和量的同时,试图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适用性。“校际共享”模式试图通过本土“适用性”资源的建设,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缩小城乡的教育信息资源差距。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校际共享”模式由主体参与、平台构建、资源建设和资源应用四个策略构成。主体参与策略是其组织基础,阐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管理方、建设方、使用方、支持方四个主体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平台构建策略是其运行前提,从组织架构上看,采用分布式资源库构建模式,从资源内容上看,包括外来资源整合库、校际资源通用库和校际资源特色库三部分;资源建设策略是其建设重点和核心,建设原则是以满足校际需求为导向,整合外来资源,建设适用性本土资源;资源应用策略是决定其使用成效的关键,包括资源共享服务和共享平台使用,其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激励和反馈机制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深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