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直流大功率继电器触头动熔焊现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db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计表明接触系统失效是电磁继电器最主要的失效模式,而接触系统失效中60%以上为触头粘接失效。导致触头粘接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继电器闭合过程中触头发生机械回跳从而引起“液桥回跳”和“电弧回跳”,伴随回跳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动、静触头材料出现局部熔化区域。熔化区域在最终稳定闭合时会重新凝固而发生熔焊。当继电器触头需要再次分断时,如果电磁系统提供的电磁力小于熔焊力,继电器无法正常分断,即发生动熔焊。因此,本文针对继电器触头动熔焊机理和熔焊力展开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提出熔焊力数值预计方法,获得触头分合过程中不同因素对熔焊力的影响规律。熔焊区域的体积是进行熔焊力数值预计的前提,因此,需要确定特定的电弧电压与电流条件下,电弧回跳引起的动熔焊区域体积。根据磁流体动力学理论(MHD)建立回跳电弧电、热作用下阴极触头与阳极触头表面熔池形成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到热力学平衡条件下熔池最终尺寸与体积,该熔池最终体积即为熔焊区域的体积。然后,利用Marc有限元软件建立基于固体力学理论的触头熔焊力仿真模型,计算得到触头熔焊力预计值。首先,根据熔焊区域体积和尺寸建立熔焊区域几何模型,设置触头材料的密度、杨氏模型以及屈服强度等物理属性,确定动熔焊区域的固定约束与加载条件。然后,采用网格自动重分和自适应技术相结合的动网格技术实现熔焊区域拉断过程中的形变模拟。最后,基于完全牛顿-拉夫逊迭代算法和Von Mises屈服准则得到熔焊区域拉断时应力,根据拉断应力确定动熔焊力的预计值。基于该模型研究动熔焊区域体积变化,熔焊区域体积恒定但形状变化,以及熔焊区域形状不变但屈服强度改变等三种情况下熔焊力预计值的变化规律。利用该规律解释了某型号产品热处理不完全导致的熔焊失效问题。根据触头动熔焊力的时域特征设计并开发熔焊力测试系统、分析算法及程序。该系统采用响应快且耐高温的压电式动态力传感器直接安装于静触头后测试熔焊力;采用电荷—电压转换电路进行力信号调理与放大;采用高速A/D板卡记录熔焊力的动态波形。为了研究动熔焊力与触头动态特性及回跳特性之间的关系,系统采用高精度激光位移传感器测试动触头运动及回跳过程,采用高速A/D板卡记录动触头的“位移—时间”关系。最后,进行整体机械装置优化以保证系统的绝缘性以及力学稳定性。最后,利用该实验系统研究触头开距、磁吹强度以及触头分断速度等分断参数对于触头动熔焊力的影响规律。通过控制触头开距、磁吹强度以及分断速度三个因素单独变化,研究各因素对熔焊力分布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实验方案,研究给出三种因素对熔焊力影响显著度顺序,为高压直流继电器进行抗熔焊失效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所建立的熔焊力预计模型及方法,以及通过实验得到的各种因素对熔焊力的影响规律等,可用于指导继电器产品抗熔焊设计,对提高继电器可靠寿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锂离子电池以其优越的性能逐步成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储能部件,与此同时对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健康的电池充电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开展了锂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Internet的广泛普及,网络对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工作变得越发重要,网络应用已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但是,网络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方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是对二次装置进行监测、控制、管理的技术支持系统,同时又是对电网故障进行信息支持、故障分析、诊断的决策系统。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建设,对提高电网调度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增强电网故障处理、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论述了建立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及意义,对现有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组网结构、主站系统、子站系统及通信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存在的不足等进行了深入
互联电力系统的逐步形成使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电力系统控制能经济有效地提高电网稳定性并降低风险,因而成为电力科技研究者工作的重点。控制品质和鲁棒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动力电池的SOC (State of charge, SOC,荷电状态)是电池管理系统的重要数据,HEV动力电池组的SOC要求实时、在线、准确估算,这也是HEV整车能量控制策略的前提,是不使电池组因过充、过放而提前损坏的保证。HEV动力电池组工作有自身的特点:温度间距大,温度间距能达到60摄氏度;充放电频繁且变化大。但现有的很
音圈电机(VCA)是一种只在有限范围内往复运动的特种电机。与传统电机相比,VCAs具有体积小、无齿槽力矩、直接驱动、高定位精度、低转子惯量及线性控制特性等优点,主要用于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