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心武是一位“贯穿型”的作家。从“十七年”期间文学练笔到“新时期”引起轰动的文学作品,再到优秀长篇小说的发表,刘心武以自己勤奋和对文学的热爱坚持着文学创作。刘心武的文学创作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文学作品多次引起文坛上的轰动,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结合文学史对刘心武的小说创作分时期进行研究,探求当代文学史中刘心武小说创作的变化。 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作为刘心武小说创作“前史”的“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作品研究。刘心武“十七年”期间文学练笔流露出温情的叙事笔调和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实用性的文学观念初步形成。而到了“文革”时期,刘心武作品中的温情和美好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近人情”的“文革”叙事,这种选择多少隐含了知识分子的无奈。从侧面也凸显出刘心武对于官方文艺政策的敏锐观察力。刘心武在“前史”中初步形成的实用性文学观念和对于时代的敏锐观察力对于其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第二章主要研究刘心武早期的小说创作。刘心武因《班主任》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新时期”,并掀起了“伤痕文学”思潮,建立了与文学史之间联系。紧接着刘心武又进行文学上的反思,参与到“反思文学”潮流之中,从而完成了“问题”小说向“人生”小说的转变。从“伤痕文学”创作到“反思文学”创作可以看出刘心武是以进取与探索心态参与到文学史的进程之中的。 本文第三章研究刘心武中期小说创作。1985年到90年代末是刘心武创作的高峰期,把这一时期概括为刘心武中期的小说创作。按其文学观念变化又可以把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研究刘心武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创作,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刘心武小说创作虽与文学主流同步,但已背离早期的文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现实主义进行了取舍,借鉴和吸收了新的文学观念。与激进派相比,刘心武的创作心态呈现出稳健与持重的特征。第二部分研究刘心武90年代的小说创作,90年代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倾向,刘心武选择“直面世俗”,并提出“大众文学精致化”“精致文学大众化”的主张,这一时期刘心武的创作心态呈现出宽容和理解的特点。 本文第四章主要分析刘心武晚期的小说创作。90年代末,刘心武发表《树与林同在》,这篇小说是对于过去历史的一个回归,寄托了作者对于个体生命的反思。随后刘心武又发表了数篇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主要描写底层小人物,开拓民间创作资源,这与新世纪以来文学界回归底层人民性立场不谋而合。《飘窗》是刘心武新世纪以来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这篇小说凸显了作者对于知识分子启蒙的反思。这一时期刘心武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回归和反思的特点,这也是刘心武晚期小说创作心态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