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继续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国内与海外的联系更加的频繁和紧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海关也经历着迅猛的发展,既定的任务、责任和使命都进行了新的诠释。海关是依据本国(或地区)的法律、行政法规行使进出口监督管理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执行国家的统一政令,为国家守好“经济大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海关对内对外的执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必须保持打私高压态势,确保国家税收应收尽收,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必须提高通关效率,方便企业进出口,实现贸易便利化。2001年4月,“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十六字指导思想首次由时任海关总署署长的牟新胜提出,并于次年被确定为新的海关工作方针。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复杂、多变,因此海关传统的监管、征税、统计和缉私职能面临了更多新的挑战,海关职责的落脚点不该再局限于落实中央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维护国家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而必须要将更多的精力扩大至政治、社会管理、文化发展、生态环境等范畴。面临任务更重、责任更大、挑战更多、要求更高的局面,海关如何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确定自己在国家对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积极发挥自身在促进改革开放、机制创新、模式优化等方面的作用,是海关亟需解决的关键领域之一。同时,广大群众也对海关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是一切行政执法活动的最高准则,更是海关工作的基本准则之一。 然而,社会系统都会存在其固有的脆弱性,本文运用脆弱性理论,通过旅检现场、跨境电商等相关执法冲突的案例,分析了海关执法过程中会发生冲突的原因,包括关员、制度、权力三方面的问题,即关员执法意识和执法水平层次不齐导致执法存在随意性、执法专业性欠缺、执法存在腐败现象;制度严密性不足、出台滞后、脱离实际导致执法制度不完善;海关垂直式管理模式,下沉式权力分配模式导致关员自由裁量权过多、过重。 论文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外海关应急准备经验,也从关员、制度、权力三方面入手,从应急准备角度,提出解决海关执法冲突事件的应急准备对策。关员层面,主要是要提升关员应急准备能力,包括确立正确的行政理念和“顾客本位”的价值观念,以及加强关员的职业修养。制度层面,是要全方位的完善应急预案,包括找准需要制定应急预案的风险点、完善应急预案文本和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和物资配备。权力层面,是要设计出一套能够规范和监督行政权力的机制,包括规范行政裁量权、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和营造阳光执法环境。 从这三个层面解决海关系统脆弱性问题,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从源头减少执法冲突的发生概率,对冲突事件进行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恢复重建,从而避免和减轻可能造成的损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加强应急准备,有针对性的对海关系统脆弱性“对症下药”,从源头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保障海关监管系统的协调、高效运作,促进“把关”与“服务”的平衡、有序发展,进一步推动现代化海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