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活动是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进行数学思维,为了使学生的数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要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给予适当地指导。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数学知识主动探索的“建构者”,决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主动性;积极性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三大弊端
1、在传统教育的课堂上,课堂的“话语权”牢牢控制在老师手中,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甚至在有的课堂上,学生只要懂得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传统教育的模式就是在一间教室里面,师生间面对面在讲台上下完成一节节的讲授课,教学载体是在通过小学数学书本的基础上利用黑板演示来进行的,包括时下流行的多媒体,师生间的常态行为被局限,于是相对固定的教育方式只能生产出同一类型的人才,创新无法产生。
3、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在多次“遏制”与“反遏制”中一次次受挫,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还是很欣赏那些性格乖巧,言听计从的学生,把那些个性张扬,不拘小节的人诉为异类,实行“包围式打击”。师生之间实际上就是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没有心灵的碰撞,没有对教育的共同磋商。
二、新课程呼吁数学教师关注学生,关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效果。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从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接受。而是主动积极接受。
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方法
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落实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学生活动的实现过程。“参与意识”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里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如研究性学习、讨论问题等。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参与水平”是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现了学生的参与水平。具体操作为:
1.阅读教材,引导参与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完成的,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使阅读成为一种饶有兴趣的智力活动,在阅读前教师要精心编拟一组思考题,即自学提纲,在每节课后出示下一节的自学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应该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切中知识的重点、学生认识的盲点、理解的难点,既不令人费解又不要太浅显。
2.相互交流,主动参与
这一环节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根据自学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以教师的角色谈自己的见解和疑点,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解答,相互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有错或者不全面、不到位,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对有错的回答进行矫正,对不全面的回答进行补充,对不到位的回答提高到位。
3.精讲要点,掌握知识
这一环节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认识上带有普遍性的偏差、误区的问题,先让学生作重点讲解,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强调重点,揭示知识结构网络,总结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调控学习。并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做好小结,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处理得好能起到梳理概括、强化记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提炼升华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以完成学生“画成整圆”的心愿,使所学的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能运用它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这一环节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收获。然后教师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例如,有针对性地播放教学示范片段,请学生用学过的理论进行评价,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样学生很容易投入和参与,情绪会被再度调动起来,从而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
实践证明,“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一是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满足了学生受尊敬、乐参与的需要,唤起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器,而成为知识的研究者。二是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达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变过去被动地单纯听讲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营造了民主、轻松、舒畅的学习气氛,使学习不再是一件强制性的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成为一种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三是增加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常会出现争论,他们为了能够较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对方的意见,会对语言的再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动力,这个动力就能变成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主动性;积极性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三大弊端
1、在传统教育的课堂上,课堂的“话语权”牢牢控制在老师手中,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老师的提问,甚至在有的课堂上,学生只要懂得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2、传统教育的模式就是在一间教室里面,师生间面对面在讲台上下完成一节节的讲授课,教学载体是在通过小学数学书本的基础上利用黑板演示来进行的,包括时下流行的多媒体,师生间的常态行为被局限,于是相对固定的教育方式只能生产出同一类型的人才,创新无法产生。
3、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在多次“遏制”与“反遏制”中一次次受挫,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还是很欣赏那些性格乖巧,言听计从的学生,把那些个性张扬,不拘小节的人诉为异类,实行“包围式打击”。师生之间实际上就是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没有心灵的碰撞,没有对教育的共同磋商。
二、新课程呼吁数学教师关注学生,关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效果。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从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不能唱独角戏,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接受。而是主动积极接受。
三、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方法
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参与。只有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去追求,主动去获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并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落实在教学上就是一种学生活动的实现过程。“参与意识”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这里包括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安排的一些显性活动,如研究性学习、讨论问题等。但是更大程度上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隐性思维活动。“参与水平”是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表现了学生的参与水平。具体操作为:
1.阅读教材,引导参与
这一环节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完成的,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使阅读成为一种饶有兴趣的智力活动,在阅读前教师要精心编拟一组思考题,即自学提纲,在每节课后出示下一节的自学提纲,让学生进行预习。应该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切中知识的重点、学生认识的盲点、理解的难点,既不令人费解又不要太浅显。
2.相互交流,主动参与
这一环节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根据自学提纲提出问题,让学生到讲台上以教师的角色谈自己的见解和疑点,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解答,相互评价。如果学生回答有错或者不全面、不到位,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对有错的回答进行矫正,对不全面的回答进行补充,对不到位的回答提高到位。
3.精讲要点,掌握知识
这一环节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在认识上带有普遍性的偏差、误区的问题,先让学生作重点讲解,然后教师进行讲评,强调重点,揭示知识结构网络,总结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调控学习。并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做好小结,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处理得好能起到梳理概括、强化记忆、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提炼升华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以完成学生“画成整圆”的心愿,使所学的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并能运用它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这一环节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去讲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收获。然后教师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例如,有针对性地播放教学示范片段,请学生用学过的理论进行评价,说出好在什么地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等,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这样学生很容易投入和参与,情绪会被再度调动起来,从而达到知识升华的目的。
实践证明,“主体参与”型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优点:一是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时间,满足了学生受尊敬、乐参与的需要,唤起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器,而成为知识的研究者。二是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达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变过去被动地单纯听讲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营造了民主、轻松、舒畅的学习气氛,使学习不再是一件强制性的枯燥无味的事情,而成为一种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三是增加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常会出现争论,他们为了能够较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对方的意见,会对语言的再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动力,这个动力就能变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