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腺肌病(腺肌病)是一种妇科常见病,以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并生长在子宫肌层内为特征。根据由于良性妇科疾病而子宫切除术的标本诊断,腺肌病的发病率为20-35%,但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子宫内膜-肌层连接带(EMI)病变有密切关系。腺肌病可使子宫蠕动紊乱,内膜下肌层不规则收缩,影响精子在子宫腔内的运输和胚胎的着床,最终导致生育力下降。目前对腺肌病相关不孕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生殖技术(ART)。随着ART 技术的发展,冻融胚胎移植(FET)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累计妊娠率、降低费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FET 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由于腺肌病患者子宫形态异常,子宫对胚胎的容受性和对妊娠的维持能力下降,从而导致FET 成功率降低。如何提高腺肌病患者生育力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手术病理检查是腺肌病的确诊方法,因此诊断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局限性,使对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治疗结局的研究较少,合并腺肌病患者FET 结局的研究更少见。
且手术并不能完全切除病灶,术后存在盆腔粘连以及妊娠子宫破裂的风险,故对腺肌病的治疗价值有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为治疗腺肌病的最常用药物之一,由于其对腺肌病确切的治疗效果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比较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实施FET 助孕前两种不同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GnRH-a 对改善腺肌病不孕患者FET 妊娠结局的作用;并通过他莫西芬诱导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的建立,探讨GnRH-a 对腺肌病内膜容受性的作用及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GnRH-a 治疗腺肌病并改善内膜容受性提供实验依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收集2008 年1 月至2010 年9 月在上海瑞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实施IVF 或ICSI 助孕后有剩余胚胎冻存并择期行FET 助孕的腺肌病患者138 例。根据FET 前是否采取长效GnRH-a 垂体降调节将患者分为GnRH-a+人工周期组,共106 个周期;单纯人工周期组,共79 个周期。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激素水平、注射黄体酮日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移植日内膜形态、平均移植胚胎数、所移植第3 天(D3)卵裂期胚胎质量评分等指标,并比较两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
结果显示:注射黄体酮日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内膜厚度(Em),FET 日P 水平和内膜形态评分、平均移植胚胎数、复苏D3 胚胎质量评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nRH-a+人工周期组患者年龄高于单纯人工周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在GnRH-a+人工周期组分别为28.37%(61/215)、48.11%(51/106),单纯人工周期组分别为19.14%(31/162)、31.65%(25/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nRH-a+人工周期组流产率为11.76%(6/51),单纯人工周期组为12.00%(3/2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二部分,为研究GnRH-a 对腺肌病内膜容受性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以建立小鼠腺肌病模型为基础,研究GnRH-a 对腺肌病小鼠种植窗期内膜容受性相关标志物LIF 蛋白和胞饮突发育的影响。首先采用新生ICR小鼠滴喂他莫西芬造模,分为GnRH-a 降调的模型鼠组(A 组)、GnRH-a未降调的模型鼠组(B 组)、同龄对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 组),于100-115 日龄处死,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小鼠子宫病理变化;
免疫组化CD31 染色计算小鼠子宫微血管密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LIF 表达及扫描电镜下观察胞饮突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口服他莫西芬法建立ICR 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造模率为100%,微血管密度检测:B 组小鼠子宫肌层微血管密度高于A、C 组,而A 组较B 组子宫肌层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种植窗期子宫内膜LIF 蛋白表达:B 组小鼠子宫内膜LIF 蛋白水平明显低于C 组,而A 组小鼠子宫内膜中LIF表达较B 组明显升高。胞饮突发育:B 组可见较多退化的胞饮突,分布稀疏,呈局灶性分布,较C 组分布明显减少,A 组较B 组发育程度改善,但较多呈现大小不均。
结论: FET 助孕前采取GnRH-a 超长垂体降调节的内膜准备方案可明显提高腺肌病患者的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而未增加流产率。这不但与GnRH-a 对腺肌病的治疗作用有关,而且可能通过提高腺肌病子宫内膜容受性标志物LIF 蛋白的表达和胞饮突的发育,从而改善腺肌病内膜容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