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了“端午节”,由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省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中国有22个申报项目获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了“中国端午节”。中国端午节习俗因而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一步上升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全球一体化时代,文化发展呈开放、多元的态势,传统文化影响日渐式微,作为一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端午文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因此,保护端午习俗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中国传统端午习俗加以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强化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发展中国的和谐社会。本文以文化开放态势最为显著的大都市上海市民为研究对象,考察上海公众对传统端午习俗的认知,对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对端午节的认知渠道,对端午民俗活动的的参与等问题:第一,作为传统节庆,端午习俗及其文化内涵是端午节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实证调查为基础,着重分析了上海公众对端午习俗的认知状况,以了解端午节在上海的生存状况。第二,研究上海公众对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包括对“端午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端午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的知晓状态。第三,传承端午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使民众更多地参与端午民俗活动。本文分析了上海公众对端午节习俗活动的参与度,以确定端午节民俗文化的传承的必要性。第四,分析上海公众对端午节的认知渠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认知渠道。我们保护和传承端午节民俗文化资源,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对端午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那么公众对其的认知渠道就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