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从叙事文体学的角度研究葛浩文《呼兰河传》英译本中人物话语和思想呈现模式的翻译转换,通过文本细读,对比分析原文以及译文在人物话语呈现模式上的差异,以考察引语模式的翻译转换所带来的叙事及文体效果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转换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出葛浩文在处理人物话语呈现模式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由于人物话语呈现模式具有其特定的文体价值,前人对于人物话语呈现模式翻译的探讨,往往从规约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译者在译文中应保留原文人物话语呈现模式,以传递原文所具有的文体效果。然而,正如Popovic(1970)所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出转换,并非因为译者企图改变作品本身,相反的,这种转换恰恰是由于译者希望尽可能忠实地呈现作品的本来面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转换人物话语的呈现模式必定有其动机所在,不可仅凭原文和译文的文体效果是否对等这一点,来轻易否定译者的转换策略。本文将《呼兰河传》英译本中人物话语和思想呈现模式转换分为强制性转换和选择性转换,前者指出于语言差异而不得不做出的转换,后者指出于译者个人偏好和风格所做出的转换(Munday,2010)。在本文特定的语境下,强制性转换主要指《呼兰河传》中汉语所特有的“两可型”引语模式在英译本中的转换;选择性转换主要指汉英共有的引语模式在译文中的转换,包括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言语行为的叙述体。文中对于强制性转换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转换带来的叙事和文体效果的差异以及译者的策略分析;对于选择性转换的分析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叙述文体学角度分析转换的效果;二是从语言差异、文学传统、译者对原文的态度以及翻译观等角度探讨转换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葛浩文在处理《呼兰河传》中人物话语和思想呈现模式的翻译时,呈现出以下特征:(1)转换引语模式以保证译文的流畅性。葛浩文认为“风格自然”是《呼兰河传》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由于汉英语言差异,有时在原文中不突兀的引语模式不加转换地在原文中保留的话,会破坏译文的流畅性,因此译者会选择作出转换。(2)遵循译入语文学传统,使译文便于目的语读者接受。葛浩文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加以转换,使译文便于读者理解,因此在处理人物话语和思想呈现模式时,葛偏向于遵循译入语中引语模式传统。(3)保留更重要的文体效果。原文中的某个引语模式,通常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引语效果,当无法在译文中传达出所有效果时,译者会选择保留更重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