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小儿遗尿的古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探讨推拿治疗小儿遗尿的选穴和配伍规律,重构小儿遗尿(肾气不足型)的推拿处方;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评价该重构处方治疗小儿遗尿(肾气不足型)的安全性、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小儿遗尿提供更加有效的推拿治疗方案。方法:1.文献研究(1)古代文献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以中华医典及相关中医古籍为依托,探究古代中医药防治小儿遗尿的证治规律。(2)现代文献研究:检索查阅知网、万方、维普收录的自建库到2021.06.31前的推拿治疗小儿遗尿的相关文献,建立文献数据库,采用Excel、IBM SPSS Modeler18.0、IBM SPSS Statistics 24.0等软件,从频次分析、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方面对现代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现代推拿治疗小儿遗尿的选穴及配伍规律。(3)处方重构:根据古今文献的研究结论,重构推拿治疗小儿遗尿(肾气不足型)的处方。2.临床研究: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小儿遗尿(肾气不足型)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组:取穴:肾经、脾经、百会、三阴交、肾俞、丹田等;操作:补肾经,补脾经,按揉百会、三阴交、肾俞,摩丹田等。对照1组:取穴:三关、外劳宫、丹田、肾俞、命门。操作:推三关,揉外劳宫、丹田、肾俞、命门。对照2组:取穴:二人上马、肾经、脾经、肝经;操作:揉二人上马、补肾经、运水入土、清肝经。上述三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4周后比较分析三组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及远期疗效。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文献研究 遗尿病名,自汉代后沿用至今;《黄帝内经》首次阐释了遗尿的病因病机,至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常见证型有肾气不足、肾阴不足等,以虚证为主;诊断以症状为主要依据,清代记载了遗尿和尿失禁的鉴别诊断;治法上,在汉代以前,以温补为主,宋代主张收涩,明代开始强调辨证施治、标本兼治;中药与针灸治疗应用最为广泛,推拿、贴敷以及导引疗法记载较少。临床取穴以关元、大敦、神门、委中等最为常用。(2)现代文献研究(1)频数分析:穴位使用频次、支持度较高的依次为:肾俞、脊柱、三阴交、八髎、百会、脾经等;所属经络以膀胱经、任脉、督脉为主;推拿手法以按揉法、推法、揉法使用频次最高;肾气不足型的小儿遗尿文献记载最多,最常选穴为肾俞,肾经,八髎等;肺脾气虚型最常选穴为脾经,足三里,肺经等;肝经湿热型最常选穴为肝经,天河水,小肠等。(2)关联分析:关联分析显示高频穴对依次为:脾俞→肾俞,膀胱俞→肾俞。肾气不足型高频穴对为八髎→肾经;肺脾气虚型高频穴对为肺经→脾经,三关→脾经;肝经湿热型高频穴对为小肠→肝经。(3)聚类分析:高频穴位可聚类分析成5类,核心处方为关元,气海,中极,八髎,百会等;肾气不足型高频穴位可聚类分析成4类;肺脾气虚型高频穴位可聚类分成3类;肝经湿热型高频穴位通过聚类分析可分成2类。2.临床研究(1)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与对照1组(82.76%)、对照2组(8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膀胱容量比较:治疗组与对照1组,膀胱容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膀胱容量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三组症状体征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遗尿次数、尿量、睡眠深度、形寒肢冷等方面,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远期疗效比较: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9.23%)与对照1组(37.50%)、对照2组(4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文献研究:推拿治疗小儿遗尿最常选用的穴位为肾俞、脊柱、三阴交、八髎、百会、脾经等具有补肾益气,固脬止遗的穴位,注重辨证选穴、循经选穴。穴位配伍上多用本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俞募配穴等。重构的推拿治疗小儿遗尿(肾气不足型)的处方为:补肾经,补脾经,按揉百会、三阴交、肾俞,摩丹田,擦八髎,捏脊。2.临床研究:基于文献重构的推拿处方,较常规推拿处方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为临床治疗小儿遗尿提供治疗新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