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时期,周作人与胡适、鲁迅一起被称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大文学巨匠。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散文家,也是有名的翻译家。翻译活动贯穿了他的一生,构成了他文学世界的“半壁江山”。在周作人的文学翻译生涯中,儿童文学翻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儿童文学翻译家,他成熟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无不体现出当时的主流翻译规范运作的痕迹,以及译者对这些规范做出的反应。本文以描写翻译学派学者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将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还原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考察。从规范理论的视角研究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并且通过对晚清与五四时期主流翻译规范的梳理,探讨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与主流翻译规范的互动。最后,本文还通过这一个案研究讨论了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不足。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为了提供适合儿童阅读的译作,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翻译必须以儿童为本位,具体体现在翻译语言、文本选择、目标读者以及翻译方法等方面。2.从晚清到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观逐渐走向成熟。一方面,他的儿童文学翻译实践受到主流翻译规范的限制。另一方面,他也在不断突破这些规范的限制。对翻译规范的越界,导致了其译作没有被接受,同时也重构了新的翻译规范。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转型和文学翻译规范的急剧变动时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体现了个体翻译活动与主流翻译规范之间的张力与冲突,反映了周作人对主流翻译规范的顺应、自我调试和探索。主流翻译规范促进了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观的形成,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观的形成也增加了翻译规范的多样性。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丰富。3.通过这一个案研究,本文指出图里的翻译规范论忽略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另外,针对不同翻译体裁、翻译目的等的作品,图里也没有明确指出哪些规范是与之最相关的。总之,本论文运用翻译规范理论研究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把翻译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有助于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译者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翻译活动和客观地解释翻译现象。此外,该论文也弥补了目前学界对周作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不足,同时对图里规范理论的质疑做出相应回应。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论文框架。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文献综述以及理论介绍。首先回顾了周作人一生的儿童文学翻译活动和前人对他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接着详细介绍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以及目前一些学者对它的质疑。第三部分回顾了从晚清到五四时期,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现状。从翻译选材、翻译目的、翻译语言、翻译方法等方面详细梳理了晚清以及五四时期的翻译规范。第四部分借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分析晚清时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活动,以《侠女奴》与《安乐王子》的翻译为个案分析,探讨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与晚清时期翻译规范的互动。第五部分同样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分析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活动,以《皇帝之新衣》与《卖火柴的女儿》的翻译为个案分析,讨论了从晚清到五四时期,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这一形成过程中与当时翻译规范的互动。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局限性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