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演变是一种漫长的低水平的炎症过程。而代表炎症细胞粘附的P-选择素,作为一种血小板活化重要指标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损伤。瑞舒伐他汀是新一代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还有更重要的非调脂作用,特别是抗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氯吡格雷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防止血栓形成,同时尚有降低血浆P-选择素水平、抗炎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讲,瑞舒伐他汀及氯吡格雷联合应用,能降低血浆P-选择素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硬化进程,从而减少脑血管病临床事件。本课题通过对颈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及氯吡格雷治疗,研究其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的变化,以及外周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探讨联合应用瑞舒伐他汀和氯吡格雷,对动脉狭窄的影响及对血浆P-选择素水平的干预,来判断联合应用此两类药物对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由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52.5~66.9岁。随机分为三个治疗组,同时监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动脉管腔狭窄率、血浆P-选择素水平。A治疗组:氯吡格雷75mg qd;B治疗组:辛伐他汀20mg qn+氯吡格雷75mg qd;C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mg qn+氯吡格雷75mg qd治疗。三组在控制血压、血糖、戒烟、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循环等方面均完全一致。另外随机选择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59.0±6.2岁,亦监测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动脉管腔狭窄率、血浆P-选择素水平。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8周后,监测血浆P-选择素水平;治疗6个月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三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斑块积分、斑块面积、管腔狭窄率、P-选择素的变化,从而反应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干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较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CIMT、斑块积分、斑块面积、血管管腔狭窄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治疗组治疗前血浆P-选择素、CIMT、斑块积分、斑块面积、血管管腔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其血浆P-选择素水平、CIMT、斑块积分、斑块面积、血管管腔狭窄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治疗组与A治疗组、C治疗组与B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可以降低血浆P-选择素水平,减轻动脉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缩小斑块面积、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从而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由于样本数较少,随访时间短,有待大规模临床实验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