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教育,以乡土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是“地方教育”与“乡土认知”的有机结合,即它不仅仅以传授地方乡土知识为最终目的,更多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乡土的认同与理解。从历史变迁中把握乡土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是当前实现乡土教育价值与目标的有效形式。W小学是地处陇东庆阳的一个乡村中心小学,纵观60年代末到现在近45年时间里W小学活动课中乡土教育的变迁,可以发现,从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乡土教育的传统在W小学活动课中有着很好的延续,这一阶段的乡土教育是完全自发进行的,虽然存在教育活动零散,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到了90年代,W小学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以及教育体制的变革中忽略了先天禀赋的乡土教育资源,乡土教育开始淡化,但学校与乡土的联系仍未斩断;步入21世纪的头十年时间里,“新课改”对乡土教育的期冀在“学校上移”的趋势中被冲淡,乡土教育并未得到预想的收获;2010年以后,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疏离引发广泛关注,乡土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中有所体现,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措施,在没有使相关底层群众产生共鸣、达到认同之前,所能发挥的教育效果甚微,乡土教育的流失仍在加剧。乡土教育的这一变迁过程是伴随多种影响因子共同进行的,从整个社会背景来看,现代化的力量与村落传统之间的“较量”是作用于这一变迁过程的核心因素;教育内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师队伍结构、各个时期教育政策以及学校变迁轨迹等方面的变化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综合当前情况来看,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乡土教育的形势将依旧严峻。因此,秉着乡土教育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个人完整人生观的养成,首先须在观念层面对乡土教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其既能够立足“乡土”,又能面向“现代”。此外,对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注亦十分关键:首先,乡村教师对乡土教育资源的认知与了解作为实施乡土教育的关键前提至为重要;第二,乡土教育不是刻板的文字宣传,应以培养学生的乡土认同为核心;第三,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组织形式则是乡土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第四,学校自主权的适当保证是实施乡土教育的必要条件;最后,乡土教育的开展还需要教育政策给予细节上的保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