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掌握三峡坝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群消长趋势,全面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和三峡工程建设对坝区病媒生物的影响。2、分析病媒生物相关疾病在动物宿主和人群中流行情况,对坝区病媒生物相关疾病流行趋势做出预测。3、评价三峡工程对坝区病媒生物相关疾病流行的影响,提出今后坝区病媒生物相关疾病防治重点和措施。方法1、随机抽取坝区茅坪镇、太平溪镇、三斗坪镇和乐天溪镇作为调查点。采用夹夜法捕鼠,采用吸蚊器捕捉蚊虫。2、实验室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类流行性出血热抗原;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类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采用Korthof培养基进行鼠肾培养以检测钩端螺旋体感染;采用直接镜检法检测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血清流行性出血热和并殖吸虫IgG抗体;采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人血清钩端螺旋体感染。3、采用Office 2003软件系统中的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完成统计分析。结果1、2006年-2008年三峡坝区鼠密度变化呈倒“V”型,2007年9月份达到最高峰;坝区上游鼠密度高于坝区下游鼠密度;室内鼠密度(9.82%-17.33%)远高于室外鼠密度(1.42%-5.96%);室内以黄毛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鼠种,室外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鼠种。溪蟹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以兴山华溪蟹和锯齿华溪蟹为优势蟹种。2007年坝区蚊虫密度较2006年有所升高,主要蚊种是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中华按蚊只占捕蚊总数的0.55%。2、2006年-2008年坝区鼠类流行性出血热抗原、抗体阳性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各鼠种感染无明显差异;人群流行性出血热隐性感染率为1.82%,坝区上游高于坝区下游,学生感染率最高。3、2006年-2008年坝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率无明显变化(18.13%-21.77%),室外鼠类感染率高于室内鼠类,以黑线姬鼠感染率最高;2007年坝区人群钩端螺旋体感染率高于2006年坝区人群感染率,坝区上游人群隐性感染率高于坝区下游,坝区人群主要感染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是黄疸出血群,农民感染率最高。4、坝区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以2006年最高,感染率最高的蟹种是若水小石蟹;2007人群并殖吸虫隐性感染率明显高于2006年,坝区上游高于坝区下游,以学生的感染率最高。结论1、由于三峡工程的施工和水库的蓄水,坝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鼠类、溪蟹等病媒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其种群结构和密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2、鼠密度特别是室内鼠密度的上升,鼠类流行性出血热感染率逐年上升,坝区人群流行性出血热免疫力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坝区流行性出血热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或爆发的危险性增大。3、坝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人群隐性感染率较低,但2007年人群感染率高于2006年人群感染率,说明人群与动物宿主接触增加。综上所述,坝区人群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危险性加大,做好室外工作人群的个人防护,提高坝区人群免疫力水平是预防其流行的有效措施。4、坝区溪蟹密度连年下降,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坝区人群隐性感染率有所上升,说明人群与动物宿主接触率增加。综上所述,并殖吸虫在近期发生流行或爆发的可能性较低,但应当加强并殖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培养坝区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以确保坝区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