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演变与病程及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的对应关系,从而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病因病机及其与病程、病理进展之间的对应关系,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演变规律,以及吴门地区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地域特点和防治要点。 方法:依据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疗指南,选取苏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病人98例,按阴虚热盛、痰湿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四证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舌苔脉象、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C肽及空腹胰岛素等观察指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演变与病程及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的对应关系。 结果:1、入组病例的中医各证型的构成比:痰湿困脾证32.7%,阴虚热盛证26.5%,气阴两虚证23.5%,阴阳两虚证17.3%。2、按不同中医证型在不同病程中的例数多少,随着病程的延长,中医证型由痰湿困脾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逐渐转变。痰湿困脾证可见于病程的各个时期,即贯穿病程始终。阴阳两虚证多见于病程晚期。经x2检验,四种证型与病程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两两四格表进行x2检验,阴虚热盛证与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与阴阳两虚证、痰湿困脾证与气阴两虚证、痰湿困脾证与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与阴阳两虚证的病程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9,0.000,0.007,0.000,0.000<0.0125),阴虚热盛证与痰湿困脾证的病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阴虚热盛证与痰湿困脾证的病程有交叉。四种证型与年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随着年龄的增大,中医证型由痰湿困脾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逐渐转变。3、四种证型的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空腹胰岛素值以痰湿困脾证最高,气阴两虚证次之,阴阳两虚证最低;空腹C肽以气阴两虚证最高,阴虚热盛证次之,阴阳两虚证最低。4、四种证型的HOMA-IR、ISI、HOMA-β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 HOMA-IR在痰湿困脾证最大,其余按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顺序逐渐增大;按阴虚热盛证→痰湿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顺序的ISI依次减低;HOMA-β值在痰湿困脾证最大,其余按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排序逐渐减小。5、中医证型与BMI关系:按阴虚热盛证→痰湿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顺序BMI逐渐降低,但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BMI按<24 kg/m2和≥24 kg/m2分为两组,四种证型在不同BMI组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MI<24 kg/m2组的四种证型显示匀态分布,BMI≥24 kg/m2组却以阴虚热盛证、痰湿困脾证等实证为主。证型与WHR关系:按阴虚热盛证→痰湿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顺序WHR逐渐减少,但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四种证型与TG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种证型与HbA1c、FPG、2hPG、TC、HDL-C、LDL-C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苏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困脾证为主,并贯穿病程始终。提示:较之于“阴虚内热”传统病因病机,痰湿困脾可能是吴门地区糖尿病的重要病因病机。2、在2型糖尿病病程的前期及早期,阴虚热盛证、痰湿困脾证多见,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病程的中期及晚期,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更多见,以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为主。3、随着病程的进展,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按痰湿困脾证→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顺序依次演变。4、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及病机与病程、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损害程度相关,与年龄、BMI、TG也相关,可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