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向中华崛起的目标不断迈进,但同时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大量的资源短缺、人地矛盾不断加剧、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等问题,土地和能源等稀缺资源的粗放利用、简单追求经济增速的政绩观、资源环境价格机制的扭曲等使土地资源和能源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表现出明显的不可持续性。现阶段城市扩张过快问题和能源粗放利用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瓶颈,正确认识建设用地扩张问题和能源问题,科学把握建设用地与能源的增长规律,对建设用地和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对宏观调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河南省各市县区域为例,基于能源足迹这一新的视角,分析建设用地和能源在河南省不同发展阶段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计量研究土地要素、能源要素与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河南省各市县土地经济密度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相关性的共性和个性规律,揭示在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和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集聚或分散规律。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1978年至2012年城市扩张和能源足迹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经历了弱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弱脱钩、弱强脱钩、强脱钩,呈现由畸形状态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过度的变化趋势,说明了河南省在近年发展中逐渐摆脱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中从能源、建设用地、劳动力等资源投入的外延式发展向由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转型带动的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2)河南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格局变化既存在一定的共性,也存在差异。首先,河南省各市县区域人均GDP和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现状、总体变化和阶段性变化当中的绝对差异都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然而人均GDP的变化多呈现较强的梯度性,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变化空间规律多以发展中心区域圈状分布。其次,各区域间人均GDP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而相对量的空间相关性不显著;相反,区域间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绝对量空间结构存在不稳定,相对量存在较强的外部性,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最后,通过对河南省各市县区域人均GDP和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空间变化和相关性对比分析得出:两者的变化都一定程度受到区域政策发展战略、自身资源禀赋和自身城市化工业化程度影响,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外部性都存在不同程度弱化;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并不能带来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不能将经济发展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过多投入土地等资源,造成集约利用程度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地谋发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