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产权制度和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激起了人民的广泛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是各个方面的协同进步、和谐发展,医疗卫生作为避免人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的措施和影响人力资本--健康的重要因素(Mushkln,1962),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医疗卫生,作为确保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与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全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党的十六大要求“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在2007年10月15日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讲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大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已摆上重要议程,强化监督管理、认真落实政策,促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积极开展,对有效缓解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提供了健康保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环境下,这一项项重大举措的推出,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正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大好时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目前,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从制度基础、社会环境来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发展现状仍令人担忧。由于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障中长期缺位,导致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单一,保障水平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这种状况不仅难以维持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更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同时也要看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难点多问题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我们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城乡、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推进,积极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推动社会保障体系事业的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构建与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仅可以实现农民生存和就医的平等权利,而且可以改善国民卫生条件、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对推动农村经济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构建与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选择上,应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逐步建立农民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基础上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具体而言,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行不同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险。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通过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来扶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步实现农村医疗保障与城镇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对接,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覆盖全国的全面统一医疗保障制度。本文依据财政学等相关基本理论,从纵向的历史变迁、横向的国际比较、现实状况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行了剖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财政对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本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农村医疗卫生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医疗卫生方面的研究,以及我国和西方医疗卫生保障相关理论,这些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第二章我国农村医疗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这部分回顾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从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历程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各个阶段及相应的情况。同时分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现状,从卫生资源、费用支出、资源配置等角度,对第三章的论述做了铺垫。第三章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财政支出整体不足,资金使用不合理、城乡居民医疗保健差距大、卫生机构资金投入的城乡差别、新农合制度设计中对“保大”的困惑、进城务工农民的保障等问题。第四章我国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从政府角度和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来分析,包括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现在财政投入不足、政府职能缺位等。第五章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解决对策:通过第三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完善农村医疗保障的公共财政对策,体现在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调整各级财政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的职能,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并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完善流动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健康风险意识。第六章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