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化教育”是执政党通过教育把党派意志强加于整个社会的过程。“党化教育”的出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自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以后,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各个领域纷纷实行党化,从“党化公务员”、“党化司法”、“党化军队”、直至“党化教育”,希望改变国民党对政权控制涣散、无力的不堪状况。事实证明,这种带有浓厚政党色彩的控制手段达到了积聚并且扩大国民党势力,最终夺得全国政权的良好效果。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在教育领域的“党化”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内,这整个改变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党化教育的真正强化还是在抗战时期,1937年抗战爆发,国难当头,急需整合全国力量一致对外,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建设国家人才的摇篮,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加强对教育的控制,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服膺于三民主义思想,为国民政府实现“抗战建国”的大战略服务很有必要。因此,只剩半壁江山,身处西南一隅的国民政府明显的加强了对学生“党化教育”的强度,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这些措施与抗战以前相比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抗战,报效国家,服膺三民主义”三者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针对大后方师资极为缺乏的情况,国民政府设立了很多国立师范学校,直接使用国家的力量来充实小学师资,设立国立师范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教师。教育的基础在于初等教育,具体考察国民政府在对中等师范教育领域实行的“党化教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详细了解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党化教育”的情况。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对比抗战前和抗战时期社会各界对“党化教育”的应对态度,可以加深我们对国民政府的“党化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