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大鼠心脏死亡后捐献(DCD)供肝移植后胆管上皮细胞(BEC)及其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1.采用SPF级的2~3周龄40~60 g健康的雄性SD大鼠,经脊髓离断除死,无菌条件下剥离出股骨和胫骨,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在37℃、5%CO2的孵育箱中培养到第三代,并通过对BMMSCs的分化能力、生长形态及表面特异性标记物进行流式表型鉴定。2.将载有HO-1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第三代BMMSCs,构建HO-1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Ad-HO-1/BMMSCs)。3.建立体外稳定的NMP系统装置。4.采用6~8周龄体重200~220 g雄性SD受体大鼠构建心脏死亡后热缺血30 min DCD肝移植模型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冷保存组(SCS组)、单纯NMP组(NMP组)、BMMSCs联合NMP组(BP组)和Ad/HO-1修饰的BMMSCs联合NMP组(HBP组),其中NMP组、BP组和HBP组均进行4 h体外灌注。各组分别于移植术后0、1、7和14 d取材并检测相关指标。5.观察各组大鼠的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采用生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分析各组大鼠胆管病理学改变,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EC中细胞角蛋白19(CK19)表达,通过细胞凋亡(TUNEL)染色测定凋亡的BEC,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1.经BMMSCs以及Ad-HO-1转染的BMMSCs(Ad-HO-1/BMMSCs)的形态、细胞分化功能和表性鉴定,证实本实验中采用的干细胞为符合标准的BMMSCs和Ad-HO-1/BMMSCs。2.体外成功建立了稳定运行的NMP系统装置。3.体外成功构建雄性SD大鼠在心脏死亡后热缺血30 min大鼠DCD原位肝移植模型。4.HBP组和BP组大鼠术后0、1、7和14 d存活率均较SCS组明显升高,以HBP组升高更为显著,术后1 d存活率达100%。14 d存活率仍明显高于SCS组、NMP组和BP组[90%(18/20)比20%(4/20)、40%(8/20)、45%(9/20),均P<0.05]。通过对肝移植术后7-14 d各组SD受体大鼠移植肝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表明Ad-HO-1/BMMSCs联合NMP保护DCD供肝的方法能够更加明显的减轻胆管上皮细胞的炎症损伤。随后我们的研究发现HBP和BP组BEC中CK19蛋白表达明显高于SCS和NMP组,而7 d至14 d HBP组CK19蛋白表达高于BP组,各时间点HBP组CK19蛋白表达与S组相比无明显改变。通过对凋亡的BEC进行检测,结果发现SCS组和NMP组移植肝的BEC中的凋亡细胞数较HBP和BP组明显增加,而7 d至14 d BP组的凋亡数较HBP组进一步增加。表明Ad-HO-1/BMMSCs联合NMP对BEC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SCS组、NMP组和BP组。结论:1.从雄性SD大鼠骨髓中提取并培养的BMMSCs为符合本实验所需要且符合标准的BMMSCs;将HO-1基因转入BMMSCs构建Ad-HO-1/BMMSCs的方法是可行的,为后续实验提供细胞学基础。2.通过成功构建稳定的体外NMP系统以及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接下来的实验提供动物模型基础。3.采用Ad-HO-1/BMMSCs联合NMP保护DCD供肝的方法能明显减轻肝移植术后BEC损伤,从而改善大鼠肝移植预后,提高移植术后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