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除了要解决国共纠纷,宪政也是各方的焦点。结束训政实现宪政是孙中山对国民党的要求,更是国人的普遍期盼与诉求。但是,当时中国的权力格局是十分复杂的。除了国共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内部也对还政于民存在很大分歧。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立的民盟,作为第三方面,积极介入调解国共政争和宪政的实施。而以张君劢为首的中国民主社会党,作为民盟的重要一员,从政协会议到1949年大陆政权易手,在诡谲的政治漩涡中,有着自己独立的立场与见解。1946到1949年,国民党主导了宪政的实践,这对于十分憧憬宪政的中国民主社会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次宪政没能走上正轨,但也绝非彻底的失败。因为民社党坚持与国民党合作,因此在后来的历史叙述中备受争议和责难。民社党最关键的行动是加入由国民党当方面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张君劢为《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由于国民党的作法违背了政治协商的精神,因此民社党遭到了当时的舆论界、民盟其他领导即共产党方面的强烈批评。但笔者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民社党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政党。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政党组织,希望通过介入现实政治,与执政党国民党合作,来改良现实政治。它的核心主张是民主社会主义,即追求政治的民主化(多党制联合政府、宪政以及人权自由等)和经济的平等(一定程度的国有化及分配公平等)。它对苏联的评价,就是反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但认同其经济的公有制。因此,民社党的榜样模范是当时正处于执政党地位的英国工党。张君劢对英国的民主制度和经济模式都十分推崇。然而,政治的现实状况让民社党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国共政争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走向全面内战是当时第三方面力量所无法阻挡的。民社党处在夹缝之中,又想有所作为,其思想倾向又并不认同中国共产党。因此,民社党最终只好参加国民党主导的宪政,发挥自身理论和思想的优势,对国民党的宪政活动进行批评和建言献策。《再生》杂志是民社党当时的机关政论刊物,对于研究1946-1949年的民社党的活动,是最重要的窗口。笔者主要研究对象是《再生》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宣扬和介入宪政过程中的思想和言论。笔者认为,透过《再生》杂志,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民主宪政的一片赤诚,他们的政治道德是不容否定。而他们对民主政治的学理探讨和对国民党宪政的建言与批评,是值得肯定的,为现代思想史留下了丰富的素材资料。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对民社党组织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阶段的简单梳理,介绍了《再生》杂志发行的情况。通过广泛史料收集,笔者对部分民社党和《再生》学人群体的个人资料进行了还原。第二章是分析民社党及《再生》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是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的调和,并对民社党介入政治的策略和目标有很大影响。第三章就是详述民社党及《再生》在由国民党主导的1946~1949年的宪政实践中,他们的思想主张和政治倾向。笔者认为,历史对民社党的各种是非争议,都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时空和具体的历史史实中来探讨。当然,民社党的宪政理想在当时是破灭了,但迁往台湾的国民政府,并没有丢弃《中华民国宪法》和国民大会制度。台湾今日的民主建设成果,与抗战胜利后几年的宪政实践,是有很大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