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关系的确立离不开艺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关注、把握和加工。就审美活动的展开过程而言,审美变形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要且极富意味的表现手法,审美变形问题是现代美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的发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审美变形的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意识形态因素。笔者从意识形态、人类文化的角度来对审美变形做相关的理论整理和研究,主要探究审美变形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审美变形的机制、审美变形的历史形态等问题,并尝试概括当前审美变形问题的研究趋势,明确课题的现实意义。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的方法思路。正文第一部分则阐释意识形态与审美变形的关系。首先是明确“意识形态”一词在美学中的含义,强调马克思理论体系下的“意识形态”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内涵。其次是论述意识形态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个体的自由意志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作为土壤的现实生活关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结合客观物象,利用联想、想象等夹带着意识形态特征的抽象化能力来提炼、加工而成的具象性材料,它以一定的物质性材料为媒介。可以说,先有意识形态才有艺术,前者是后者生发的土壤,后者是前者的一朵艳花。最后是分析意识形态与审美变形的关系。创作者通过物质性的媒介把思维和语言(即意识形态母胎材料)转化为艺术作品,使之与日常生活现象相似吻合或相对抗冲突,这就是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效果。思维和语言等意识形态母胎材料能够被物质性媒介呈现出来,实际上离不开创作者的审美变形能力。意识形态本身就是艺术的来源和反映的对象,审美变形成为艺术创造的条件之一。审美变形问题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性内涵的文化问题,审美变形无法脱离主体的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审美变形的过程一定会渗透着主体的意识形态。从这一角度来说,审美变形的本质就是一般意识形态问题。
第二部分探究意识形态视野中审美变形的生发机制。审美变形的机制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论文主要从艺术创作和艺术赏析发生时主体的感知觉和思维方式入手,分析审美变形的生发起点和主要过程。内在欲望是艺术主体进形审美变形的基础和前提,有了主观能动性主体才能唤醒意识形态素材,调动脑力为艺术创作或鉴赏活动做好准备。审美变形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体欲望的表征,可以从创作动机、艺术解读等环节见出。创作主体的欲望表述方式是隐喻和换喻。同时,艺术想象是一个以现实表象为材料、通过创作主体的分析和加工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艺术想象的生发机制与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具有同步性,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联想、移情等能力对材料进行移植对接、扭曲变形等操作来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创造的过程。艺术想象是审美变形的核心环节。
第三部分分析意识形态视野中审美变形的历史形态。如果说研究审美变形的具体机制是为了弄清楚现实生活关系是怎样转化为审美对象的,那么,分析审美变形的历史形态就是在探究艺术如何在意识形态的母胎和土壤中表征、反映出现实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一样,艺术形态也各有侧重。首先是史前艺术,岩画图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审美变形在岩画图像中的作用可以从岩画图像的具象与简化、抽象与象征、神秘与神圣等特征见出。我们可以从中见出原始人类对死亡的关注和对自然的恐惧,也能发现狩猎文明、人与自然对立矛盾等现实社会关系;其次是现代派绘画,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它成为现代艺术中审美变形的主要历史形态。审美变形原则在现代派绘画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线条的扭曲、人物的变形、色彩的拼接和空间的整合上,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这与工业革命导致人的异化、科技进步带来新的艺术真实观、战争带来动荡引起人们焦虑等社会现实有关;最后是叙事性影像,它是审美变形在新兴的后现代艺术中最主要的显现方式。影像价值的最终形成需要依靠主体审美变形能力的运用,它的艺术特征是高仿真中暗含表现性、追求娱乐性。叙事性影像与现实的交汇体现在它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影像的兴起和盛行与当代媒介环境、后现代文化语境、市场化语境等社会条件、现实因素紧密相关。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大众文化的起源和人们当前所处社会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审美变形的物质媒介、外显形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而审美变形的研究本质上也是历史性的。
结语分析当前审美变形问题的研究趋势,明确对意识形态视野中的审美变形问题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的方法思路。正文第一部分则阐释意识形态与审美变形的关系。首先是明确“意识形态”一词在美学中的含义,强调马克思理论体系下的“意识形态”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内涵。其次是论述意识形态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个体的自由意志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作为土壤的现实生活关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结合客观物象,利用联想、想象等夹带着意识形态特征的抽象化能力来提炼、加工而成的具象性材料,它以一定的物质性材料为媒介。可以说,先有意识形态才有艺术,前者是后者生发的土壤,后者是前者的一朵艳花。最后是分析意识形态与审美变形的关系。创作者通过物质性的媒介把思维和语言(即意识形态母胎材料)转化为艺术作品,使之与日常生活现象相似吻合或相对抗冲突,这就是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效果。思维和语言等意识形态母胎材料能够被物质性媒介呈现出来,实际上离不开创作者的审美变形能力。意识形态本身就是艺术的来源和反映的对象,审美变形成为艺术创造的条件之一。审美变形问题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性内涵的文化问题,审美变形无法脱离主体的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审美变形的过程一定会渗透着主体的意识形态。从这一角度来说,审美变形的本质就是一般意识形态问题。
第二部分探究意识形态视野中审美变形的生发机制。审美变形的机制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论文主要从艺术创作和艺术赏析发生时主体的感知觉和思维方式入手,分析审美变形的生发起点和主要过程。内在欲望是艺术主体进形审美变形的基础和前提,有了主观能动性主体才能唤醒意识形态素材,调动脑力为艺术创作或鉴赏活动做好准备。审美变形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体欲望的表征,可以从创作动机、艺术解读等环节见出。创作主体的欲望表述方式是隐喻和换喻。同时,艺术想象是一个以现实表象为材料、通过创作主体的分析和加工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艺术想象的生发机制与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具有同步性,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联想、移情等能力对材料进行移植对接、扭曲变形等操作来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创造的过程。艺术想象是审美变形的核心环节。
第三部分分析意识形态视野中审美变形的历史形态。如果说研究审美变形的具体机制是为了弄清楚现实生活关系是怎样转化为审美对象的,那么,分析审美变形的历史形态就是在探究艺术如何在意识形态的母胎和土壤中表征、反映出现实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一样,艺术形态也各有侧重。首先是史前艺术,岩画图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审美变形在岩画图像中的作用可以从岩画图像的具象与简化、抽象与象征、神秘与神圣等特征见出。我们可以从中见出原始人类对死亡的关注和对自然的恐惧,也能发现狩猎文明、人与自然对立矛盾等现实社会关系;其次是现代派绘画,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它成为现代艺术中审美变形的主要历史形态。审美变形原则在现代派绘画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线条的扭曲、人物的变形、色彩的拼接和空间的整合上,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这与工业革命导致人的异化、科技进步带来新的艺术真实观、战争带来动荡引起人们焦虑等社会现实有关;最后是叙事性影像,它是审美变形在新兴的后现代艺术中最主要的显现方式。影像价值的最终形成需要依靠主体审美变形能力的运用,它的艺术特征是高仿真中暗含表现性、追求娱乐性。叙事性影像与现实的交汇体现在它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影像的兴起和盛行与当代媒介环境、后现代文化语境、市场化语境等社会条件、现实因素紧密相关。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大众文化的起源和人们当前所处社会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审美变形的物质媒介、外显形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而审美变形的研究本质上也是历史性的。
结语分析当前审美变形问题的研究趋势,明确对意识形态视野中的审美变形问题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