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视野中的审美变形问题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eic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关系的确立离不开艺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关注、把握和加工。就审美活动的展开过程而言,审美变形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要且极富意味的表现手法,审美变形问题是现代美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的发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审美变形的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着意识形态因素。笔者从意识形态、人类文化的角度来对审美变形做相关的理论整理和研究,主要探究审美变形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审美变形的机制、审美变形的历史形态等问题,并尝试概括当前审美变形问题的研究趋势,明确课题的现实意义。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研究的方法思路。正文第一部分则阐释意识形态与审美变形的关系。首先是明确“意识形态”一词在美学中的含义,强调马克思理论体系下的“意识形态”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内涵。其次是论述意识形态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个体的自由意志密切相关,同时也离不开作为土壤的现实生活关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结合客观物象,利用联想、想象等夹带着意识形态特征的抽象化能力来提炼、加工而成的具象性材料,它以一定的物质性材料为媒介。可以说,先有意识形态才有艺术,前者是后者生发的土壤,后者是前者的一朵艳花。最后是分析意识形态与审美变形的关系。创作者通过物质性的媒介把思维和语言(即意识形态母胎材料)转化为艺术作品,使之与日常生活现象相似吻合或相对抗冲突,这就是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效果。思维和语言等意识形态母胎材料能够被物质性媒介呈现出来,实际上离不开创作者的审美变形能力。意识形态本身就是艺术的来源和反映的对象,审美变形成为艺术创造的条件之一。审美变形问题是一个具有丰富社会性内涵的文化问题,审美变形无法脱离主体的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审美变形的过程一定会渗透着主体的意识形态。从这一角度来说,审美变形的本质就是一般意识形态问题。
  第二部分探究意识形态视野中审美变形的生发机制。审美变形的机制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论文主要从艺术创作和艺术赏析发生时主体的感知觉和思维方式入手,分析审美变形的生发起点和主要过程。内在欲望是艺术主体进形审美变形的基础和前提,有了主观能动性主体才能唤醒意识形态素材,调动脑力为艺术创作或鉴赏活动做好准备。审美变形在某种程度上是主体欲望的表征,可以从创作动机、艺术解读等环节见出。创作主体的欲望表述方式是隐喻和换喻。同时,艺术想象是一个以现实表象为材料、通过创作主体的分析和加工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艺术想象的生发机制与人的思维活动过程具有同步性,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联想、移情等能力对材料进行移植对接、扭曲变形等操作来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创造的过程。艺术想象是审美变形的核心环节。
  第三部分分析意识形态视野中审美变形的历史形态。如果说研究审美变形的具体机制是为了弄清楚现实生活关系是怎样转化为审美对象的,那么,分析审美变形的历史形态就是在探究艺术如何在意识形态的母胎和土壤中表征、反映出现实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一样,艺术形态也各有侧重。首先是史前艺术,岩画图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艺术形式,审美变形在岩画图像中的作用可以从岩画图像的具象与简化、抽象与象征、神秘与神圣等特征见出。我们可以从中见出原始人类对死亡的关注和对自然的恐惧,也能发现狩猎文明、人与自然对立矛盾等现实社会关系;其次是现代派绘画,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它成为现代艺术中审美变形的主要历史形态。审美变形原则在现代派绘画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线条的扭曲、人物的变形、色彩的拼接和空间的整合上,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这与工业革命导致人的异化、科技进步带来新的艺术真实观、战争带来动荡引起人们焦虑等社会现实有关;最后是叙事性影像,它是审美变形在新兴的后现代艺术中最主要的显现方式。影像价值的最终形成需要依靠主体审美变形能力的运用,它的艺术特征是高仿真中暗含表现性、追求娱乐性。叙事性影像与现实的交汇体现在它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影像的兴起和盛行与当代媒介环境、后现代文化语境、市场化语境等社会条件、现实因素紧密相关。对此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大众文化的起源和人们当前所处社会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审美变形的物质媒介、外显形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而审美变形的研究本质上也是历史性的。
  结语分析当前审美变形问题的研究趋势,明确对意识形态视野中的审美变形问题进行研究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以符号为切入角度,对消费社会中文化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在鲍德里亚的理论当中,符号消费逻辑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一切事物只有转换成符号才能进行消费活动。文化在符号消费的掌控下被符号化了,导致文化丧失了社会批判功能,不能够真正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把文化当成一种符号进行生产和消费,媒介将文化进行符号化地传播与再生产,这种文化的符号化现象,也导致了消费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危
学位
纵观谢林的整个哲学事业,他早在1795年就明确地要求哲学必需把自由作为其建构的基石,因而,从一开始,自由就是谢林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尽管在不同的时期,谢林对于自由对象的关注点有着变化,但是1809年的《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这一文本在他自由哲学建构的过程中扮演了承接之前哲学的思想又开启之后哲学路线的重要角色。如其书名所示,谢林主要是想阐明人的自由本质,尤其是与人的自由相联系的恶的概念。既然谢
学位
在现代性植根于其中的现代社会中,人类享受着由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创建”的辉煌的物质文明。然而,人类的精神状态并没能与现代文明的提高形成正比。一个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就是,在“现代性”思想的驱使下,人们逐渐忘却了生命源初的意义并盲目地发展科技、进行军备建设、追求资本的增殖,甚至导致了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骇人听闻的事件……在这种精神危机的情势下,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思想界对现代性问题展开
学位
近代认识论探索含有将主体和客体分离的倾向。在笛卡尔的古典二元论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确立为本体论立场后,其后的哲学家就致力于解决笛卡尔的主客二分问题。梅洛-庞蒂以现象学为基础,在理性传统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哲学的压制下突出重围,从感性的身体出发,以知觉现象学、符号理论和肉身理论等内容使得长期以来受到压抑的感性的地位得以重新提升,以其含混性思想特色对传统主客二分进行消解。本文认为梅洛-庞蒂对主客二分的消
学位
以赛亚·伯林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建立了独特的基于价值多元论的新的自由观,他对两种自由概念——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区分和思考,打破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传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对西方自由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自由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伯林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捍卫消极自由也就是个人自由,他把马克思的自由观简单地看作一种积极自由来加以批判,并将苏联在政治实践上的极权主义归结到马
学位
根据部分当代激进左翼学者的判断,“财治”成为了现代国家赖以运行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开端定位于西方历史上的资产阶级革命。需要指出的是,财治并未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就被视作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中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是历史的表现为国家治理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定原则。因而我们有必要对财治及其发展历程进行探究。  在《利维坦》与《比希摩斯》中,霍布斯分别从政治制度及宗教这两个领域出发,揭示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是由共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的公共关系和实践,它的核心要素是政制。政制的建立依赖于对人性的基本洞察,而其所展开的伦理空间又持续塑造着人的生成。  古代城邦拥有各自的共同生活理想,政制源于生活理想形成的自然秩序,不同政制塑造出不同的城邦人特质。近现代的政制理论,承袭自然法学说,由抽象出自我保存的平等个体相结合形成社会,然后建立政治关系。身份平等的底色是自利的人性论假设。现代政制陷入了“根植于自利”与“
学位
兰登·温纳(Langdon Winner)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他的代表性著作是《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和《鲸与核反应堆——高技术时代的界限研究》,其中阐述的思想而受到政治学、哲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学者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技术自主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自主性技术——作为政治思想主题的失控技术》的研究,分析其技术自主性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研究自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工具,但人类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人类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加速了自然物质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还引发了人类精神生态失衡和社会生态危机等一系统社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庄子被称为
无论人类发现与否,共情总是如影随形,默默地发生影响。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它几经化身,有如休谟的同情说、利普斯的移情说以及当代心理学中的共情理论研究等,这些或许都不是它真相,但人们追逐它的踪迹,试图从中获取些许共同特征、规律,以求不断接近它本身。  共情作为不仅局限于人类的一项本能,甚至作为一种综合天赋,普遍现身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美学领域,学者通常通过其特定的生理、心理基础,从而探讨共情的审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