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指标及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临床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血管事件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I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我院MRI检查初次诊断为IS,并且所有患者既往均未诊断过心血管疾病且完善BNP检查的患者。既往循环体统方面疾病史,如房颤、风心病、瓣膜病、房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者排除;既往神经系统方面疾病,由脑组织供血血管发生狭窄、扩张、破裂等病变,如脑出血、烟雾病等病史者排除;既往有其他方面疾病病史,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脉管炎、血小板异常、非良性占位性病变史排除。追踪IS发病后的6个月内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我们把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为冠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疾病和与缺血相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缺血性卒中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指标,根据IS的TOAST分型方法,结合颅内动脉评估的辅助检查结果,分为大血管病变卒中组、小血管病变卒中组和不明原因卒中组,比较三组患者6月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从而探寻IS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结果:1.本研究通过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1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失访39例,有效随访278例。其中男性有155例(55.76%),中位年龄62岁(37岁-87岁)。最终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29例,罹患率为10.43%(29/278),包括冠状动脉疾病17人、心绞痛8人、心肌梗死3人、心功能不全并死亡1人。2.有效随访的278例患者根据卒中后6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无发生情况,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非心血管事件组。心血管事件组共有29例,其中男性有21例(72.41%),中位年龄61岁(39岁-83岁),发现吸烟史占37.93%(11/29),饮酒史占41.38%(12/29),高血压占58.62%(17/29),糖尿病占24.14%(7/29),平均TG(1.72±0.82)mmol/L,平均TC(4.78±1.23)mmol/L,平均LDL-C(2.72±1.00)mmol/L,平均HDL-C(1.22±0.28)mmol/L,平均血浆BNP水平(329.80±97.25)pg/mL;非心血管事件组共有249例,其中男性有181例(72.69%),中位年龄59岁(36岁-87岁),发现吸烟史占42.57%(106/249),饮酒史占38.15%(95/249),高血压占73.90%(184/249),糖尿病占36.95%(92/249),平均TG(1.51±0.86)mmol/L,平均TC(4.48±1.21)mmol/L,平均LDL-C(2.71±0.90)mmol/L,平均HDL-C(1.28±0.36)mmol/L,平均血浆BNP水平(65.92±34.85)pg/mL。两组患者进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常见危险指标和血浆BNP水平比较:仅血浆BNP水平在统计学差异方面有意义(P<0.05)。我们应用ROC曲线进一步分析了脑卒中患者血浆BNP水平预测卒中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最佳阈值,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血浆BNP水平为185.75pg/mL时对预测卒中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761,95%CI为(0.673-0.879),预测敏感度为73.1%,特异度为76.9%。3.在有效随访的278例患者中,有26例是未进行DSA或MRA或CTA评估颅内动脉情况,因此纳入252例患者,且有26例在IS患者在6月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通过颅脑动脉评估的252例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致缺血性卒中组、小血管病变致缺血性卒中组和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组。大血管病变卒中组84例,卒中后6月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14例,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6.67%(14/84);小血管病变卒中组92例,卒中后6月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8例,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8.70%(8/92)。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卒中后6月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65%(4/86)。对三组卒中后发生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大血管病变卒中后更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P=0.019)。4.对大血管病变缺血性卒中84例患者根据DSA或MRA或CTA颅脑动脉评估统计发现:单支脑血管病变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14%(1/14);两支脑血管病变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1.43%(3/14);多支脑血管病变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1.43%(10/14);仅前循环血管病变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0%(7/14);仅后循环血管病变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1.43%(3/14);前后循环血管均有病变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8.57%(4/14)。对不同血管病变组间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学比较:多支脑血管病变导致缺血性卒中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0)。5.对小血管病变缺血性卒中92例患者根据MRI检查统计发现:存在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0%(4/8);存在脑腔隙性软化灶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5%(2/8);发现存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PVS)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5%(2/8)。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非心血管事件组,两组患者根据MRI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统计学比较:小血管病变缺血性卒中的MRI三种表现形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IS后具有较高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IS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3.大血管病变导致的首次IS患者在卒中后容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4.多支颅内大血管病变导致首次IS患者在卒中后6月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阴道上皮内病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筛查方法、危险因素、治疗方式及随访预后等,探讨阴道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式。方法:搜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时发现且经病理确诊的226例VaIN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对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随访。采用
目的:探究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纳入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因神经源性跛行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并收治的134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76例,年龄为54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65±7)岁。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核磁共振成像,并根据颈椎椎管狭窄指数分
目的:肝脏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术后动脉并发症是肝移植受者与临床医生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有研究发现,供肝肝动脉动脉解剖变异可能是造成肝移植术后动脉相关并发症的1个主要因素,复杂供肝动脉解剖变异会明显增加术中动脉成形与重建的难度,是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尽管理想的肝动脉重建通常被认为是在受体和供体的肝动脉成型无冗长、张力,但是目前尚无文献证实这种理想动脉重建的优越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已成为胃肠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计算机辅助诊断结直肠息肉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拟构建和验证一个自动识别结直肠息肉的深度学习模型,分析该模型对新手内镜医师的辅助学习功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内镜中心数据库中的结肠镜图像22004张和203个结肠镜短视频作为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集和验证集,数据集均由2名内镜专家结合组织
目的:结核仍然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胸腰段是胸椎前凸和腰椎后凸的交界区。目前很多学者对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手术入路未达成一致,本研究就是探讨对胸腰段结核患者应用侧前方手术入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HIS系统回顾性分析诊断为胸腰段结核并采取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54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28例行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为对照组(A组),2
目的: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是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发生在颌骨区,表现为死骨暴露和黏膜不愈合的一种药物并发症。双膦酸盐类药物用于骨代谢相关疾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破骨前体细胞的成熟分化,减弱骨吸收功能来完成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破骨细胞生成受到抑制是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发病机理之一。circ RNAs作为一种非编码RNA可以调控破骨前体细胞的成熟分化过程,然而,尚未见有关
目的:通过分析心外科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相关资料,找出心外科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与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统计于2016.7.1-021.4.30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施行常规心脏手术的所有患者(包括单独或者联合瓣膜的置换或成形、冠心病搭桥、简单及复杂先心病的常规手术、A型主动脉夹层的常规手术),介入手术因过程差异较大,排除在外。找到术前
目的:研究40例由我院就诊并经过创伤外科手术治疗的合并后尿道损伤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案对于骨盆前环骨折以及后尿道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为此种类患者寻找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并经过创伤外科手术治疗的合并后尿道损伤的骨盆前环骨折的男性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入院后优先挽救病人
目的:分析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tis,MPA)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及早干预、改善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9年1月诊断为MPA且完成随访的90例患者资料,如一般资料(首诊科室、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等,分析其临床特点。根据患者临床预后情况,分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未缓解组
研究目的:既往研究证明: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优于单一的静脉镇痛,但其在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拟对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联合静脉镇痛与“金标准”硬膜外镇痛在腔镜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日照市人民医院择期接受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