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血管事件是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I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与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我院MRI检查初次诊断为IS,并且所有患者既往均未诊断过心血管疾病且完善BNP检查的患者。既往循环体统方面疾病史,如房颤、风心病、瓣膜病、房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者排除;既往神经系统方面疾病,由脑组织供血血管发生狭窄、扩张、破裂等病变,如脑出血、烟雾病等病史者排除;既往有其他方面疾病病史,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脉管炎、血小板异常、非良性占位性病变史排除。追踪IS发病后的6个月内出现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我们把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为冠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疾病和与缺血相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缺血性卒中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指标,根据IS的TOAST分型方法,结合颅内动脉评估的辅助检查结果,分为大血管病变卒中组、小血管病变卒中组和不明原因卒中组,比较三组患者6月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情况,从而探寻IS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结果:1.本研究通过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1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失访39例,有效随访278例。其中男性有155例(55.76%),中位年龄62岁(37岁-87岁)。最终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29例,罹患率为10.43%(29/278),包括冠状动脉疾病17人、心绞痛8人、心肌梗死3人、心功能不全并死亡1人。2.有效随访的278例患者根据卒中后6月内心血管不良事件有无发生情况,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非心血管事件组。心血管事件组共有29例,其中男性有21例(72.41%),中位年龄61岁(39岁-83岁),发现吸烟史占37.93%(11/29),饮酒史占41.38%(12/29),高血压占58.62%(17/29),糖尿病占24.14%(7/29),平均TG(1.72±0.82)mmol/L,平均TC(4.78±1.23)mmol/L,平均LDL-C(2.72±1.00)mmol/L,平均HDL-C(1.22±0.28)mmol/L,平均血浆BNP水平(329.80±97.25)pg/mL;非心血管事件组共有249例,其中男性有181例(72.69%),中位年龄59岁(36岁-87岁),发现吸烟史占42.57%(106/249),饮酒史占38.15%(95/249),高血压占73.90%(184/249),糖尿病占36.95%(92/249),平均TG(1.51±0.86)mmol/L,平均TC(4.48±1.21)mmol/L,平均LDL-C(2.71±0.90)mmol/L,平均HDL-C(1.28±0.36)mmol/L,平均血浆BNP水平(65.92±34.85)pg/mL。两组患者进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常见危险指标和血浆BNP水平比较:仅血浆BNP水平在统计学差异方面有意义(P<0.05)。我们应用ROC曲线进一步分析了脑卒中患者血浆BNP水平预测卒中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最佳阈值,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血浆BNP水平为185.75pg/mL时对预测卒中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761,95%CI为(0.673-0.879),预测敏感度为73.1%,特异度为76.9%。3.在有效随访的278例患者中,有26例是未进行DSA或MRA或CTA评估颅内动脉情况,因此纳入252例患者,且有26例在IS患者在6月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通过颅脑动脉评估的252例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致缺血性卒中组、小血管病变致缺血性卒中组和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组。大血管病变卒中组84例,卒中后6月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14例,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6.67%(14/84);小血管病变卒中组92例,卒中后6月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8例,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8.70%(8/92)。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卒中后6月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65%(4/86)。对三组卒中后发生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率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大血管病变卒中后更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P=0.019)。4.对大血管病变缺血性卒中84例患者根据DSA或MRA或CTA颅脑动脉评估统计发现:单支脑血管病变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14%(1/14);两支脑血管病变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1.43%(3/14);多支脑血管病变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1.43%(10/14);仅前循环血管病变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0%(7/14);仅后循环血管病变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1.43%(3/14);前后循环血管均有病变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8.57%(4/14)。对不同血管病变组间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学比较:多支脑血管病变导致缺血性卒中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0)。5.对小血管病变缺血性卒中92例患者根据MRI检查统计发现:存在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0%(4/8);存在脑腔隙性软化灶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5%(2/8);发现存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PVS)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5%(2/8)。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和非心血管事件组,两组患者根据MRI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统计学比较:小血管病变缺血性卒中的MRI三种表现形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IS后具有较高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IS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卒中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关。3.大血管病变导致的首次IS患者在卒中后容易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4.多支颅内大血管病变导致首次IS患者在卒中后6月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