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3月20日,历经9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中国第五大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继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成立后,中国邮政储蓄体制改革迈出的又一实质性步伐。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成覆盖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重要渠道。截至2006年底,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6万亿元,存款规模列全国第五位。邮政储蓄本外币资金自主运用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邮政储蓄计算机系统运行稳定,跨行交易成功率列全国前列,交易差错率保持全国最低水平。多年以来,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一直依靠人民银行的转存款利差政策,高余额形成的高利差成为邮政储蓄的收益来源,因此,“只存不贷最安全”成为了邮政储蓄的宣传口号。然而随着邮政储蓄变身为银行,这种靠利差的零风险经营模式一去不复返了。从一个只吸收存款的储蓄机构转变为可存可贷的商业银行,从过去的余额管理转变为资产的负债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必然面对前所未有的金融风险。由于长期以来中国邮政的混合经营以及“零风险”的转存利差收入,邮政储蓄风险控制方面的人才极其匮乏,同时对风险控制也不够重视。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建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已经刻不容缓。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它明确把操作风险纳入了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管理框架内,并且要求金融机构为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操作风险量化管理将成为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由于还处在向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完善,而操作风险已成为主要风险来源之一,这使得操作风险的度量和管理的研究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认真整理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操作风险量化的方法和当前理论界在操作风险量化研究上的最近成果,并结合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针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在按照以内部计量法为基础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建立适合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身特点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