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云和降水微物理特征及形成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uanyu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针对高原夏季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开展了大量观测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原云和降水微物理结构、云中水分转化和区域水分收支特征,本文采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并结合高原试验期间的各种观测资料,对高原那曲观测试验区2014年7月3日-25日期间发生的7次不同强度云和降水过程(7月3日-4日、7月5日-6日、7月9日-10日、7月13日-14日、7月20日-21日、7月21日-22日、7月24日-25日)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其中,对7月5日-6日发生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了云微物理方案(Lin方案、WSM6方案、Goddard方案、Thompson方案、Morrison方案)的敏感性实验。云微物理方案的敏感性实验表明,Lin方案的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青藏高原中部对流云的结构及演变特征,也能够较好地体现高原云中复杂的气流分布结构以及回波亮带特征。此外,该方案模拟的那曲地区24 h累积降水量与那曲站点实际降水量也比较接近。对6次不同强度云和降水过程的模拟表明,(1)青藏高原夏季云和降水过程具有独特性。高原夏季对流的促发机制主要是午后高原加热造成的,云和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夜后,对流性降水一般转化为层状云降水,具有明显的回波亮带,并且会产生强降水。大部分对流云顶高度可达到15km以上,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可达到10-40ms-1。(2)6次云过程中均具有高过冷云水含量,主要分布在0--20 ℃层之间,冰晶含量主要分布在-20 ℃层以上的区域,强盛的对流云中,可出现在-40 ℃层以上区域;雨水分布集中在在融化层之下,说明其主要依赖降水性冰粒子的融化过程;雪和霰粒子含量高,分布范围广,说明云中冰相过程非常活跃。(3)高原夏季云中水凝物的转化过程和降水的形成机理具有明显特点。霰粒子的融化过程是地面雨水的主要来源,暖雨过程对降水的直接贡献很小,但通过暖雨过程形成的过冷雨滴的异质冻结过程对云中霰胚的形成十分重要。霰粒子的增长主要依靠淞附过程以及聚并雪晶的增长过程。对青藏高原夏季那曲区域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表明,那曲地区净水汽收支为正,日平均水汽到降水的转化率为34.21%,高于青藏高原周边的大部分地区,符合高原夏季对流降水过程频繁发生的情况。该地区日平均降水再循环率为15.39%,说明局地蒸发的水汽对高原降水的水汽来源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高原那曲地区降水的水汽大约85%是来自于外界输送的水汽。
其他文献
由于过渡金属Rh和Ru协同催化的高效率和高选择性,已经被许多化学家深入研究,尤其在C-H和C-C键活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地,在Rh(I)络合物和2-氨基-3-甲基吡啶协同催化的醛与烯烃以及Ru3(CO)12和2-吡啶甲醇的协同催化促进烯烃与甲酸钠和醇的加氢酯化反应机理中,形成(亚氨基)铑(III)氢化物和烷基化物以及环己基-Ru(II)中间体的三种金属环过渡金属络合物。这三种金属环状过渡金属
碳纳米管(CNT)一直被设想用其他材料来填充,以获得更好的强度、弹性和各向同性等性能,从而创造出具有更强耐久性的新材料。本文采用经典分子动力学的方法,模拟研究了碳纳米管(CNT)中嵌入硅纳米线(Si NW)的复合结构Si NW@CNT在张力下的变形行为。首先,将Si NW嵌入CNT进行拉伸,发现其可以提高锯齿型CNT的最大拉伸强度但是降低其最大拉伸形变,而扶手椅型CNT则恰恰相反。另外,Si NW
作为辅料或面料的蕾丝,广泛应用于服装及家纺行业。蕾丝起源于公元前,蓬勃发展于文艺复兴之后。19世纪60年代左右蕾丝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多地衍生出本土化的手工艺产品。随着
高新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工业取得长足进步,尤其是航天航空、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对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些设备中不乏存在一些发热量较高的元器件。如何对大功率的集成电路、涡轮叶片等发热高的元器件降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微机系统MEMS的提出,加速了关于微型换热器的研究,本文基于这样的课题背景,对大功率的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热沉)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微通道热沉的基本研究现状,包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淡水湖泊蓝藻水华频繁发生,不仅影响了水体生态环境,还严重危害了人类和动物的饮水安
稀土永磁材料是以稀土元素与过渡族元素所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为基体的磁性能材料。现已广泛应用的稀土Nd-Fe-B永磁材料因资源危机问题限制了其应用。价格便宜、储量丰富的La、Ce、Y等高丰度稀土金属在稀土Nd-Fe-B永磁材料中的应用成为了研究热点。为弄清Ce、La、Y、Pr在稀土Nd-Fe-B永磁材料中的存在形式和成相规律,稀土RE-Fe-B合金的相平衡是关键的基础信息。本文采用扩散偶方法结合关键合
环境和能源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先进清洁能源的相关技术,亟待研究和发展。以二氧化钛(TiO_2)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合适的能带结构、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廉等优异特性,在能源和环境等领域有着诱人的广泛应用前景。本论文围绕TiO_2纳米棒阵列生长和结构调控开展研究工作,并探索了其在光电催化和场发射两个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实现了具有优异光电特性的TiO_2纳米阵
马尔可夫(Markov)跳变系统(MJSs)可以很好地表述系统在不同模态间跳变的随机性,所以其在近年成为了越来越多学者们的热点话题。在本篇文章中,关于非齐次MJSs的控制问题和滤波
随着开发调整挖潜的逐步深入,精细量化描述剩余油对储层纵向、平面非均质性刻画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单纯依靠井资料无法解决井间砂体认识多解性问题和典型砂体平面微相组合多解
四氢异喹啉和3-氟代吲哚酮结构单元存在于许多生物活性分子和药物中,其偶联产物对于医药开发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此,本文研究了构建四氢异喹啉和3-氟代吲哚酮偶联产物的简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发展了四氢异喹啉与3-氟代吲哚酮在可见光/氧化还原光催化剂作用下发生脱氢偶联反应的方法。该方法以较高的产率和极好的顺/反选择性得到偶联产物,并且反应有较好的底物适用性:N-烷基、N-卤代烷基、N-芳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