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寰枢椎失稳,坚强的内固定是治疗最有效的方式。目前颅脊交界区固定方式众多,目前以由枕骨髁钢板、寰椎螺钉及枢椎螺钉组成的板-棒-钉系统或钉-棒系统的三维稳定性最佳,术后骨性融合率最高。当前颅脊交界固定棒的连接方法是左、右各一,构成近似于“Ⅱ”形的框架固定结构。我们建立的枕颈交叉固定棒技术,两根连接棒呈交叉状连接,呈“X”形,其结构类似于多个三角形组成,而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定,可进一步增强其结构稳定性。本研究基于临床建立并应用的枕-颈交叉棒技术及寰枢交叉棒技术,通过不同枢椎螺钉固定方法与寰椎椎弓根螺钉、枕骨板组成不同的固定方法,分别将其与传统平行棒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三维稳定性比较,评价颅脊交界区板-棒-钉固定系统及钉-棒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期能对其开展应用及临床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枕颈融合组:6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切除寰椎前弓、齿状突及寰枢间韧带等结构制造寰枢椎失稳模型,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6种固定方式固定:Al组(枕骨板+C2双侧椎板螺钉+平行棒固定)、A2组(枕骨板+C2双侧椎板螺钉+交叉棒固定)、B1组(枕骨板+C2左侧椎板螺钉右侧椎弓根螺钉+平行棒固定)、B2组(枕骨板+C2左侧椎板螺钉右侧椎弓根螺钉+交叉棒固定)、C1组(枕骨板+C2双侧椎弓根螺钉+平行棒固定)、C2组(枕骨板+C2左侧椎板螺钉右侧椎弓根螺钉+交叉棒固定),A1、A2、B1、B2、C1、C2进行组间比较并分别于N组(寰枢椎失稳状态CO-2活动度)进行对比,在脊柱三维运动机上比较其屈伸、侧屈、旋转三维稳定性。寰枢固定组:在枕颈固定组同一标本上先后进行以下6种固定方式:Dl组(C1双侧椎弓根螺钉+C2双侧椎板螺钉+平行棒固定)、D2组(C1双侧椎弓根螺钉+C2双侧椎板螺钉+交叉棒固定)、E1组(C1双侧椎弓根螺钉+C2左侧椎板螺钉右侧椎弓根螺钉+平行棒固定)、E2组(C1双侧椎弓根螺钉+C2左侧椎板螺钉右侧椎弓根螺钉+交叉棒固定)、F1组(C1双侧椎弓根螺钉+C2双侧椎弓根螺钉+平行棒固定)、F2组(C1双侧椎弓根螺钉+C2双侧椎弓根螺钉+交叉棒固定),D1、D2、E1、E2、F1、F2行组间比较并分别于M组(寰枢椎失稳状态Cl-2活动度)进行对比,在脊柱三维运动机上比较其屈伸、侧屈、旋转三维稳定性。成果:枕颈固定组:在后伸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A1、A2、B1、B2、C1、C2)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N组(P<0.05);在前屈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N组(P<0.05);在左侧屈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N组(P<0.05);在右侧屈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N组(P<0.05);在左旋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均优于对照组N(P<0.05),其中B2、C2、B1、A2、C1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稳定性较其他组略差(P<0.05);在右旋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均优于对照组N(P<0.05),其中B2、C2、B1、A2、C1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稳定性较其他组略差(P<0.05)。寰枢固定组:在后伸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D1、D2、E1、E2、F1、F2)均优于对照组M组(P<0.05),其中E2、D2、F2、E1组之间,以及F2、E1、F1、D1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2、D2稳定性优于D1组(P<0.05);在前屈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M组(P<0.05);在左侧屈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均优于对照组M(P<0.05),D1组稳定性较其他组略差(P<0.05);在右侧屈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均优于对照组M(P<0.05),D1组稳定性较E2、E1组略差(P<0.05);在左旋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均优于对照组M(P<0.05),D2、E2、F2三组稳定性较D1、E1、E2强(P<0.05);在右旋稳定性上,六种固定方式均优于对照组M(P<0.05),E2、D2稳定性优于D1组(P<0.05)。结论:无论枕颈固定还是寰枢固定,12种固定方式均可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枕颈固定,交叉棒固定方式可进一步提升枕骨与C2椎板螺钉组成的板-钉-棒系统的轴向旋转稳定性;在寰枢固定,交叉棒固定方式可进一步提升C1椎弓根螺钉与C2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的轴向旋转稳定性,可提升C1椎弓根螺钉与C2椎板螺钉组成的钉-棒系统的后伸、侧屈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