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及其杂种鉴定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g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一种世界性的蔬菜作物,为我国第二大蔬菜作物。作为常异花授粉植物,辣椒是有较强的杂种优势。由于长期的人工选择压力,导致常规栽培种的遗传基础已渐趋狭窄,种内杂交已不能满足辣椒的遗传改良。为完成种质创新,辣椒的种间杂交尤其是非常用栽培种(栽培种变种及野生种)种间杂交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为进一步拓宽遗传基础,获得新的、辣椒种间杂种植株,本文以C.annuum PBC1366、C. chacoense PI260426分别与栽培种进行正反交组合的杂交试验,并利用胚拯救技术对杂种幼胚进行培养,成功获得了2个组合的杂种植株,通过形态学、花粉可染率、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获得的杂种植株进行杂种鉴定,具体结果如下:1. C.annuum PBC1366为母本(Pi). C.chinense PI439487为父本(P2)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种间杂种植株。对杂种F1的1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F1在生长势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他表型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花粉可染率、形态学观察和EST-SSR标记分析结果明确了种间杂种F1的真实性。2.采用常规杂交方式,辣椒属野生种C.chacoense PI260426和栽培种C. chinense PI152225种间正反交试验,成功获得正交C.chacoense PI260426 × C.chinense PI152225的种间杂种,通过形态学鉴定、细胞学鉴定和EST-SSR分子标记鉴定判定种间杂种为真的种间。并通过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反交的种间杂种,利用EST-SSR分子标记鉴定种间杂种均为真的种间。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辣椒种间杂交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为辣椒种间遗传图谱构建、辣椒香味和花青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定位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实验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对河套蜜瓜体胚发生进行研究,通过直接途径研究了影响河套蜜瓜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各种因素(激素、诱导时间、暗培养时间、外植体生理状况、糖源),其中
休眠是北方落叶果树长期形成的一种对季节性气候变化生物适应和驯化的结果。果树进入休眠后,体内的生理生化活动并未停止,甚至有些代谢过程被激活。本试验以梨树品种砀山酥、八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叶[Camellia sinensis(L.) Q.kuntze]的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工艺生产而成的。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抗动脉硬化、降血糖以及减肥等诸
铅(Pb)和铝(Al)是在茶中被广泛报道的含量较高的金属,其中,铅会导致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生殖器肿瘤免疫力降低、生殖功能下降,而长期摄入高量铝可能导致老年性痴呆等某些神经系统疾病。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生长在酸性环境中,Pb、Al更容易被植株吸收。由于茶对Pb、Al的高富集性,有可能影响消费者对茶叶饮料的信心。因此,掌握茶树富集Pb、Al的机制对提高茶产量和品质至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