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JIFIF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增长了123倍,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进出口以年均26%的速度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竞争更为激烈,商业银行也需要进行业务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要求,提升业务水平,增加收益。2008年9月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及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我国的进出口业务连续下滑,2009年1月,我国出口总值下降17.5%,进口总值下降43%。而我国是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如果不能采取一切措施,缓解进出口业务的下滑局面,势必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其中商业银行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研究,希望使更多的进出口企业获得银行的信用支持,同时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从而促进我国进出口业务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分析了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的进出口业务迅猛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增加收益,亟需进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要求。第二章是国际贸易融资理论研究述评,介绍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特征,国际贸易融资的起源与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常见的产品及其作用,重点阐述了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理论,并对本文基于的金融创新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做了综述。第三章是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数字比较,分析了我国进出口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情况,分析了影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因素,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论证了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必要性。第四章是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设计思路。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创新、供应链融资创新、大宗货物套期保值创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贸易融资与外汇资金交易组合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了商业银行进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实现途径。本文运用规范性的分析方法和比较的方法,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进行了探讨,并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实务中的一些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出银行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趋势,说明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地创新,在创新的同时银行应注意风险控制,用科学的风险管理工具保证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通过国际贸易融资创新,能够扩大我国的进出口市场,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其次,针对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扩大了业务规模,增大了客户群体,提高了盈利能力,提升了竞争能力。第三,为规模大的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提供了增加授信额度,从而扩大生产规模的途径。第四,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获得银行授信的机会,能够通过宽松的支付条件获得更多的订单,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提出对于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防治结合,在减轻体重的同时,降低胆固醇、甘油三
胆南星炮制历史沿革研究吴连英赫炎王孝涛(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胆南星为天南星常用炮制品之一。其制法一是采用制天南星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混合加工而成;二是采用
民主政治是历史的渊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种与民主、法治和公民自由相联系的现代政治理念,责任政府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是我国进行社
20世纪的中国史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基于新的历史观而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所作的宏观考察和理论概括,这样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方面反应得最为明显。20
创意产业开启了城市创意化发展的新时代,文化个性成为创意城市的新特征,而文化创意旅游则是城市实现特色化的有效载体。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不仅能够破解产业融合联动的难
人力资源属地化是中国国际工程公司不断推行属地化战略,开发和维护海外市场,提升自身国际化经营水平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国际工程公司人力资源属地化和人力资
人才流失危机管理对于解决目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难题、保持稳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存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本文主要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对民营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作了探讨。本文对
高职高专教材建设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学者从诸多方面、诸多角度都对我国高职高专的教材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对于现有研究情况,从高职教材应用现状、高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