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新时期文学,像积蓄了巨大能量的种子破土而出,争先恐后地在荒芜了太久的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它的种子不仅广泛播洒在脚下这片土地,还奋力地飞向遥远而陌生的西方世界。如今,三十个春秋已逝,那些播洒在异域的种子的命运如何呢?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地理阻隔等不利于沟通的因素,本土学者对于新时期文学在西方视界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大多苦于文献资料难于搜集而望洋兴叹。为了推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笔者选取中国新时期小说英译本为研究样本,通过梳理英译中国新时期小说进入英语视界的历程,观察、‘分析它们在英语视界被接受的状况,尝试勾勒出西方视界对中国近三十年文学接受的大致轮廓,并进一步反思文学跨国运动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学关系问题。本论题不仅能够拓展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域外视野,补充我们自己对新时期三十年文学认识的不足,而且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树立我国文学创作和研究自身的主体性,促进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除“引言”外,论文主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围绕“译本”问题展开,分别考察了“译者”、“出版社”、“赞助人”三个对中国近三十年文学翻译活动的制约或操纵作用。“1.1译者”探讨译者在文学的域外翻译传播中的能动作用,重点关注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的选题原则、翻译策略及其译本质量;“1.2出版社”重点分析以企鹅出版集团为代表的西方商业出版社,作为翻译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赞助者,其选题翻译的原则和出版发行策略等问题;“1.3赞助人”对官方性质的中国文学出版社进行单独讨论,重点关注它对中国新时期小说进入英语视界所作出的贡献和存在的失误。第二部分围绕英语视界对中国新时期小说译本的反响情况展开,采取个案研究策略,选取近年来进入英语主流文化市场的畅销小说《狼图腾》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梳理英语主流媒体的反响来考察小说进入英语读者视界的大致历程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整合归纳出英语视界对中国新时期小说接受状况的大致轮廓。第三部分总结第一、二部分的分析和论述,进一步反思全球化和消费主义时代的中西文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