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大型国际调研实证数据为基础,从媒介、文化、政治价值观角度考察了美国民众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媒介对美国民众眼中中国形象构建有何作用?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如何看待?美国人如何看待“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最终得出:中美之间实际存在深层次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导致美国民众对中国“软”“硬”实力矛盾态度的根源。文章最后正向指出:要改善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促进两国关系和谐发展,重在立基建构主义视角,注重中美文化价值观中的相似部分,采取分众、聚焦、分渠道传播,增加民间互动,促进两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层面的深层次交流,才能真正打造新时期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
在绪论部分,文章指出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中国“软实力”却没有获得美国民众认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通过文献综述,分别分析了媒介、文化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都可能影响美国民众对中国“软”“硬”实力产生矛盾态度,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章的实证分析论证框架,即从媒介、文化、政治价值观视野来考察美国民众中国观。
在第二章中,以“差异性利益相关”为关键概念,梳理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总体印象,即美国民众最为关注“中美关系”中的“经贸”问题,但是当涉及到中国国内问题时,“人权”、“政治”方面的不认同就浮出水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复杂矛盾的情形,由此引申出媒介、文化、政治价值观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在第三章中,从媒介在美国民众中国观形象构建影响的角度出发,指出:电视媒介的接触频率会对美国民众的中国评价和感知产生影响,其它媒介(报纸、广播、互联网)的接触频率则对美国民众的对华态度没有显著影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人际传播经历(即是否来过中国)会对美国民众的中国评价和感知产生显著正面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超过媒介接触对美国民众中国观的影响。因此,注重分众及人际传播应成为中国形象打造的重要方向。
进一步在第四章中,通过对美国民众就一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态度分析,发现:多数美国民众把国家、家庭、父母放在优先于个人的位置,同时他们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许多方面给予了较高评价。由此指出,尽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描述中美两国文化差异的关键词,但是应该看到两国文化中亦存在“共同”或“相似”的部分,因此注重两国间文化价值层面的深度交流,求同存异,才能实现共同诠释“普适价值”的目标。
在第五章对美国民众政治价值观的分析中,通过“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一对概念,指出美国民众更认同“程序民主”,而非中国大陆和台湾倾向的“实质民主”。但是,他们同样开始出现希望多方听取“更多政治组织意见和建议”等改变旧有格局的想法。研究也发现: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及较多通过广播收听新闻的美国民众对“实质民主”的认同度较高,这种对美国民众内部政治价值观看法差异的发现,利于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提高效率。
最后,文章总结了研究发现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和国家形象传播的意义,即: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矛盾态度,来源于双方深层次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差异。因此,注重双方之间的以民间交流人际传播方式为代表的深层次交流,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分众聚焦传播,注重双方文化政治价值观中“相似”契合的部分,真正实现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政治价值观的了解和兼容,才能打造新时期正向、积极的“中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