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充分发挥中国金融资源的利用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金融改革,中国商业银行业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而不断变化,逐步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垄断走向竞争,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银行市场带有明显的制度痕迹,尽管近年来国有(控股)银行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但银行体系仍表现出明显的垄断性特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严峻挑战。从长远来看,构建一个财务上稳健、以市场为基础的银行体系是经济实现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商业银行业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商业银行业结构的变迁及其成因,对银行结构进行立体化的多角度研究,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银行业结构现状和面临问题的认识,对于优化我国银行业结构,银行业改革的继续深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的银行业结构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的银行结构才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如何优化我国的银行业结构使之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几个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和各阶段特点理顺了银行业体系结构的变迁;之后用相关数据和指标来进一步分析银行业结构的变迁特点,从市场份额、产品差异性和客户结构三个角度来进行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呈现市场集中度下降,银行机构主体、银行产品和客户都呈现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分析完变迁特点之后,本文指出了当前我国银行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银行业结构带有人为设计的主观性痕迹,使银行结构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市场化需求;银行结构与经济结构间存在冲突,银行结构的供求发生扭曲、错位;国有银行的垄断性地位强,导致银行风险集中、难以分散或转移,十分不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营;金融制度框架的不合理制约了银行业结构的优化。在理顺了银行业结构的历史变迁后,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来研究银行结构形成的原因。定性分析部分主要从宏观角度政府行为对银行结构形成的推动、中观角度金融体制对银行结构的制约和微观角度银行自身的体制问题来定性分析银行结构的形成原因。定量部分在前面定性部分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1986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就经济结构、市场规模、产品差异性和新银行进入壁垒对银行业结构的影响进行经验分析。结果显示,这四个因素能够从总体上有效地解释银行业集中度的演变,其中,经济结构和市场规模能显著地影响银行业集中度。据此,文章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即优化银行结构应遵循经济发展立足于经济结构,与我国最优经济结构相匹配的银行结构应该是以中小银行为主导的银行体系;放松银行业管制,促进公平、有效竞争,如果能积极地推进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适度扩大经营范围,允许商业银行进行适度混业经营,这将会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的竞争力,细分市场,优化整个银行业结构;以产品差异化来促进银行业务发展,各银行应该从产品同质化向差异化发展,从规模竞争转到质量竞争上去;加大银行内部经营机制改革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系,要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机制运作,使各商业银行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从而促进合理的银行业结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