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和mPFC内多巴胺D2受体对产后早晚期母性行为的调控机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性行为是雌性哺乳动物自然发生的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产后的雌性动物既需要保障后代的存活,还需根据后代快速的生长发育来不断调整母性行为,从而保障后代的需求。因此,母性行为在产后的变化既离不开母体情感动机系统的参与,也需要执行功能等高级认知功能的协调。然而,较少研究关注母性行为在产后早晚期的动态变化和合理衰退过程,即使这一过程对后代发展和母亲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本研究将从时间角度探讨产后早晚期母性行为动态变化的可能中枢机制。中脑皮层多巴胺系统(mesocorticolimbic dopamine system)可能是参与母性行为动态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由腹侧被盖区发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s)投射至伏隔核壳区(nucleus accumbens shell,NAs)、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和杏仁核(amygdala)等多个脑区,以此参与对母性行为的调控。其中,多巴胺D2受体作为多巴胺系统中的重要抑制性受体,研究发现NAs和mPFC的多巴胺D2受体可能是调控产后早晚期母性行为变化的关键机制。NAs内的多巴胺主要参与调控与幼崽奖赏价值有关的母性动机改变。研究发现,在NAs内抑制多巴胺D1或D2受体会破坏产后早期的幼崽叼回行为,而D2(而非D1)的激活会延缓母性行为的恢复。而产后晚期外周激活D2受体则能使母性行为的自然下降恢复到高水平。这可能是由于NAs内的多巴胺D2受体对母性动机的调控所致。而mPFC内的多巴胺则更多的调控母性行为中复杂的认知功能,特别是刺激母鼠对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行为。相比于未生产雌鼠,产后雌鼠的注意转换功能和认知灵活性都会更好。而mPFC的损毁则会改变原有的母性行为模式,产后早晚期外周激活D2受体也会使得母鼠产生认知缺陷,诱发精神类疾病等。因此,本研究想验证NAs和mPFC的多巴胺D2受体是否为调控产后早晚期母性行为的关键机制?这两个脑区是否在产后早晚期对母性行为的调控中负责不同的心理功能?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在NAs和mPFC内微量注射多巴胺D2受体来探讨产后早晚期的母性行为变化的可能调控机制。研究1探究NAs内多巴胺D2受体是否为调控产后早晚期母性行为变化的关键中枢机制。NAc作为调控母性动机的关键脑区,Shell亚区相比于core亚区和母性行为的关联更密切。因此研究1选用NAs脑区进行实验。研究1共分为2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分别为产后早期和产后晚期的测试。认雌鼠受孕后对其进行双侧NAs套管埋植手术,在产后早期或晚期于NAs微量注射VEH或喹吡罗(quinpirole,简称QUIN,D2受体激动剂,1.0,3.0μg/1.0μl/只)。实验1和实验2在产后第4-5天或第13-14天进行饲养笼内母性行为测试、幼崽-雄鼠偏好测试。在PPD15进行自发活动测试。结果发现:产后早期,NAs中注射D2激动剂QUIN 3.0可显著增加母鼠的筑巢行为,减少幼崽-雄鼠偏好测试中母鼠对幼崽的偏好比率。产后晚期,NAs中注射D2激动剂QUIN 3.0可显著破坏饲养笼内母鼠的幼崽衔回数、幼崽舔舐行为弓背哺乳行为,减少了幼崽偏好并增加对陌生雄鼠的偏好,同时不影响母鼠的运动性。这些结果表明,NAs中D2的激活相较于产后早期,对产后晚期母性行为的破坏更强烈。这种破坏效应很有可能通过抑制产后晚期的母性动机,而增加产后雌鼠对其他社交对象(比如:陌生雄鼠)的性动机而引起。研究2探究mPFC内多巴胺D2受体是否为调控产后早晚期母性行为的关键中枢机制。mPFC的D2受体可能参与调控产后早晚期母鼠的认知功能改变,因而研究2考察了mPFC内D2受体的激活对产后早期/晚期母性行为的调节作用。研究2共分为2个实验,实验1和实验2分别为产后早期和产后晚期的测试。确认雌鼠受孕后对其进行双侧mPFC套管埋植手术,具体实验操作同研究1。结果发现:产后早期,mPFC中注射D2激动剂QUIN 3.0可显著减少母鼠的幼崽叼回数量,而对幼崽和陌生雄鼠的偏好共同增加。产后晚期mPFC中注射D2激动剂QUIN 3.0可减少母鼠的筑巢行为,延长叼回最后一只幼崽的潜伏期,但不影响幼崽-雄鼠偏好和运动性。这些结果表明:产后早期mPFC内D2受体的激活可能导致mPFC认知功能紊乱,引发母鼠产生类似精神障碍的症状,从而导致母性行为的破坏和偏好行为的失常。而产后晚期mPFC的D2受体可能不是调控母性行为的关键神经机制。以上结果表明,NAs内的D2受体激活可能是调节产后晚期母性动机衰退的重要机制。而mPFC内的D2受体激活更多的在产后早期参与调节雌鼠的认知功能。母性动机和认知功能都对产后母性行为的表达和后代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未来会对产后早晚期的母性行为做更多的探索。
其他文献
为谁减负?减什么负?怎样减负?是本研究进行思考并要解决的问题。2018年1月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秉持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理念,强调教师至关重要的地位。2019年12月国家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把焦点聚焦于中小学教师群体,触发了本文在减负政策背景下研究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相关问
道德是一个极其广泛且深入的研究话题和心理发展领域,日常公共行为中充斥着对善与恶、好与坏的区分。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根据一定标准评判自己和他人行为是非对错、善恶好坏的能力,这个评判标准代表了个体道德判断的能力,而人们的评判标准通常会出现很大差异,道德判断的年龄差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长期以来,研究者希望捕获道德判断在毕生发展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心理过程,从而预测个体
同性恋偏见是人们对同性恋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消极态度。基于恐惧管理理论,个体产生偏见的根本原因是外群体这种威胁会引发不安全感和死亡恐惧。外群体作为威胁不仅会对自身产生潜在威胁,还会对内群体产生潜在威胁,所以使得个体会对外群体表现出偏见。另外,依恋理论指出,在面对威胁性信息时,个体会基于内部工作模型提供一种防御功能,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倾向于依靠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型使用不同的依恋策略来进行防御性加工。已有研
攻击是意图造成伤害行为的一个总括性术语,是在人类和动物的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适应性的竞争行为。然而攻击行为会对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危害社会的安全。特质愤怒与攻击行为关系密切,一般攻击模型理论认为特质愤怒这一人格因素与挑衅情境因素通过认知、情感和唤醒的相互作用影响攻击行为,在决策和结果评价两个阶段心理资源的投入量决定最终的行为结果,因此对两者关系间的作用机制和潜在生理基础的探讨则
个体离开家乡地,于其他地区旅居会产生多文化经验。多文化经历可能会让旅居者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压力,人们可能找到缓解这些压力的途径,也可能难以适应旅居地不同的文化准则和社会条件(Oh et al.,2002)。在此过程中,旅居者还会将家乡和旅居地文化进行评价与对比,重塑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文化依恋和文化自信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认知态度,文化依恋侧重描述与文化群组间建立情感联系而产生的安全感(Hong e
儿童挑食行为被定义为儿童拒绝一系列熟悉和不熟悉食物的饮食行为(Smith,Roux,Naidoo,&Venter,2005)。挑食行为是一个与年龄相关的,暂时性的行为。研究发现儿童的挑食行为在婴幼儿期就会出现,2.5-4.5岁处于一个稳定流行时期(Dubois,Farmer,Girard,Peterson,&Tatone-Tokuda,2007),但是缺少挑食行为发展路径的研究。学龄儿童的认知发展
创造性领域一般性和特异性机制(后简称领域观)一直是创造性研究领域最具争议的焦点之一。持领域一般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存在一种基础创造性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任何领域表现出创造性的必要前提;持领域特异性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创造性认知能力存在于某一特定领域,且很难迁移到其他领域。近年来,研究者结合两个方向的观点提出了整合的模型,认为不同领域的创造性具有一个共享的创造性认知成分。该成分与特定领域的思维和知识技能共
视觉工作记忆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可以维持和操纵动态记忆中当前相关的视觉信息,以满足正在进行的任务的需求。比如过马路时监控周围的交通,在人流中寻找自己的朋友等,因此,视觉工作记忆是日常任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视觉工作记忆的重要性,关于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的热点之一。视觉工作记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容量有限,过去关于这种容量有限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两个模型:插槽模型和连续资源模型。插槽
社会奖赏是个体所体验到的有益的、令人愉悦的社会刺激或社会互动。奖赏加工是对奖赏信息期待和感知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奖赏预期和奖赏结果评价两个阶段。研究者发现个体早期经验会影响成年期的奖赏功能。根据依恋理论,个体在早期与依恋对象的互动经历会促使他们形成不同的依恋风格和内部工作模型,并影响他们在各种社会交往中的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因此,依恋可能是影响个体对社会奖赏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因素。依恋研究指
创造性(Creativity)是指创建、生产、造就等,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当今学界广泛认可的创造性的概念包括两个核心特征:独特性或新颖性(Originality or Novelty or Uniqueness)和实用性或适用性(appropriateness or usefulness),而创造性思维按照思维开展的方向可以划分为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DT)和聚合思维(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