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 Voorhees)是引起玉米纹枯病的重要病原之一。本文首次系统研究了玉蜀黍丝核菌(R.zeae)的致病性分化、体外产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侵染过程和温度对玉蜀黍丝核菌(R.zeae)菌核萌发与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一.玉蜀黍丝核菌(R.zeae)的致病性分化 选用来自四川省雅安不同地区的23个玉蜀黍丝核菌(R.zeae)菌株为供试菌株,以立枯丝核菌(R.solani)AG1-ⅠA菌株作为对照,在川单15号玉米品种上采用带菌麦粒分别接入玉米叶鞘内侧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供试菌株在植株上形成的病斑长度来衡量致病性强弱。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川单15号玉米都能致病,玉蜀黍丝核菌(R.zeae)的潜育期为24~36h,引起病斑长度范围为9.38~17.25cm,各菌株在病斑长度上具有显著差异,表明玉蜀黍丝核菌(R.zeae)菌株之间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但致病性均显著低于立枯丝核菌(R.solani)AG1-ⅠA菌株(病斑长度为33.54cm)。 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研究了致病性与菌株产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菌在改良的Marcus液体培养基中均能产生纤维素酶(Cx)、聚半乳糖醛酸甲酯酶(PMG)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其中,以聚半乳糖醛酸甲酯酶(PMG)活性最高。菌株间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比较发现,聚半乳糖醛酸甲酯酶(PMG)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与菌株致病性强弱没有规律性变化。而菌株产纤维素酶(Cx)的能力与其致病力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968,即随菌株致病性增强,纤维素酶(Cx)活性逐渐上升。这揭示了玉蜀黍丝核菌(R.zeae)细胞壁降解酶在病菌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该病的致病因子。 二.玉蜀黍丝核菌(R.zeae)在玉米叶鞘上的侵染过程 采用叶鞘接种、组织学染色技术和光镜与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该菌侵染叶鞘的过程。结果表明:玉蜀黍丝核菌(R.zeae)菌丝在叶鞘上纵向生长,然后形成菌丝垫,通常是从玉米叶鞘内侧表皮侵入寄主组织。病菌可以通过表皮和气孔2种途径侵入寄主,其中以穿透表皮直接侵入为主。侵染垫是病菌的主要侵染结构。侵染垫的形状、大小不规则,有时单独分散、有时多个聚集相连。侵染垫紧贴于叶鞘组织表面,在侵染垫下观察到大量侵染钉和侵入孔。侵入孔近圆形或扁圆形,周边光滑或有缺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