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政策引起了各国监管当局、国际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之同时,中国也开始了对宏观审慎政策的探索。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进行升级,将其改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MPA作为当前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重点内容,其中的焦点指标为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作用机制为银行的信贷投放受到宏观审慎资本水平的制约,一旦该机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商业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金融中介职能,其经营的安全性与稳健性直接关系着一国金融安全。因而,就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展开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借鉴Cordella(2013)构建理论模型从利润最大化视角分析银行如何决定其风险承担水平,从而在得出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工具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结果。其次,本文利用2011-2017年中国银行业微观数据,将MPA体系中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以及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作为宏观审慎资本监管的代理变量,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利用系统GMM方法检验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以及各个工具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具体包括:第一,检验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效应,判断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第二,对比检验逆周期资本缓冲与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这两个工具的作用;第三,检验宏观审慎资本监管要求在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中是否存在区别。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监管压力使得资本不足的银行迫于压力主动调整风险行为,降低其风险水平;第二,同作为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工具,系统性重要性附加资本相较于逆周期资本缓冲能够更为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第三,宏观审慎资本监管在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扩张速度较快,自身资本的增长速度与扩张速度不匹配,自然存在一定的合规问题,因此承受更大的监管压力,而大型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强,资本转换来源更为丰富,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最终本文从监管当局视角和商业银行视角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