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丘陵农田生态系统水流过程的C、N、P、K迁移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f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丘陵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蕴含着巨大的生产潜力,但受区域气候、土壤水分阶段性短缺、经营管理方式及种植模式等的影响,粮食产量波动幅度较大,生产力水平及其稳定性有待提高。科学调控区域生态系统的水资源分配和养分投入关系,对于发挥区域农业生产潜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地貌单元(自然集雨区)农田生态系统水运移过程动态变化的研究,分析了坡地生态系统、旱地生态系统、水田生态系统中不同土层养分随水迁移的横向和纵向联动效应,探讨了不同联动途径对于养分迁移量和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及雨水养分带入量的重要性,阐明了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在养分涵养方面的作用。主要结论有:   (1)水田生态系统全年养分投入量折合纯养分量(N、P、K)614.2 kg/hm2,其地表径流中N年均量为89.78 kg/hm2,水溶性磷的浓度极低,随深度的增加磷的深层渗透急剧降低,而随地表径流迁移是农田土壤磷元素迁移的主要途径。K易溶于水,随水迁移较严重,是造成稻田缺钾的主要因为之一。水溶性TOC含量则在地表径流和下渗迁移过程中保持在483.6~565.4 kg/hm2之间。   (2)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包含常规耕作系统和稻草覆盖10000 kg的旱地耕作系统。常规耕作系统的养分投入量远大于覆盖耕作系统,养分的地表径流迁移亦是如此,耕作层养分迁移量较地表和40 cm处的养分迁移量显著,突出表现在覆盖耕作农业系统。覆盖耕作系统K的含量较高,比常规耕作系统高20%左右,这可能是稻草本身所携带的K元素较多,形成地表径流的量又比常规农业少,从而使其浓度增加,试验数据偏高。   (3)坡地生态系统供试处理表现为:降雨对坡地养分的迁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地表径流养分年迁移量耕作系统N、P、K、TOC分别为12.32、0.26、36.04、47.37 kg/hm2,是自然利用系统的4.81、2.89、3.95、1.78倍。水溶性有机碳在深层积累并随渗漏水迁移,而在耕作层中的碳随地表径流迁移较多,从而使耕作层的碳含量显著降低。   (4)5种生态系统中养分总迁移量最大的是旱地常规农业生态系统,最小的是坡地自然利用系统;而雨水带入的养分量占总迁移量的19.13%~36.95%。N、TOC的迁移以渗漏损失为主,钾的横向和纵向迁移基本持平。农田生态系统水运移过程中养分迁移量除P外,其他养分元素迁移量都较大,迁移量最大的为TOC(3611.2 kg/hm2),其次N(1803.5 kg/hm2);从养分盈亏分析的角度出发,P盈余41.77 kg/hm2,其他为亏损。
其他文献
该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种不同结构的压力传感器的测试、比较,设计出一种新型结构的硅高温压力传感器,并对其高温特性进行测量.这种高温压力传感器就是SOI型压力传感器.S
该文基于最新EDA仿真平台SystemView进行了雷达系统的建模和仿真.主要内容包括:介绍SystemView仿真平台的使用及基于此平台上的建模与仿真方法;进行相关雷达杂波的建模与仿真
该文研究毫米波焦面阵成像系统视场扩大、像差减小的问题,目的是使成像系统在较大的视场角度范围都能得到清晰的成像效果.该文采用射线追迹和衍射积分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利
从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的完备性来讲,病人检查得到的诊断图像大多数都是依靠计算机得到的数字图像,图像应该详细的包括病人,检查和及其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应该以通用的规范的一致
该文以PC机和硅芯片指纹传感器为实验基础,综合运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在国内外指纹识别领域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一些关键问题和难点,设计并实现了指纹图像预处
对于品牌传播来说,移动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这是一个我经常听到的问题。我做出的回答是:“也许,移动互联改变了一切;也许,什么也没有改变。”怎么理解?从第一个层面来看,确
黑喉噪鹛(Garrulax chinensis)为雀形目(Passcriformes)、画眉科(Timaliinae)、噪鹛属(Garrulax)的一种中等体型鸟类。根据形态差异,普遍认为其在全世界有五个亚种,分别为指
该文首先介绍AMBA总线结构的组成和性能,阐述了AMBA总线的时序特性、传输类型、操作方式.尤其是详细介绍了系统总线AMBA AHB(Advanced High-performance Bus)的特性,以及AHB与
该论文主要利用周期极化晶体实现准相位匹配和准相位匹配光学参量振荡器的泵浦源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该文在利用周期极化晶体实现准相位匹配技术方面进行了以下工作:1.
该文对超薄栅氧化层经时击穿(TDDB)击穿机理和可靠性表征方法以及深亚微米MOS器件热载流子效应(HCE)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利用衬底热空穴(SHH)注入技术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