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核心体现,也是我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组成的有机整体。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特有的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加速了乡村的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重庆渝东南地区作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也作为重庆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区,探讨如何妥善保护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博物馆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第一代生态博物馆到第四代生态博物馆已有30余座,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选择重庆唯一的生态博物馆,全国唯一的土家族生态博物馆—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作为主要案例,详细论述生态博物馆对于所在传统村落(新建村)的保护作用。总结独特的保护模式和经验,并以社区参与为视角,分析该模式下传统村落保护的层次关系以及各社会角色参与的正确定位。本文共分为5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进行介绍,同时对国内外有关生态博物馆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阐释渝东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渝东南地区所具备的典型性,并引出是否可以利用生态博物馆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合理路径。第三章从侧面论证生态博物馆介入传统村落保护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通过相关资料与同类生态博物馆优秀实践案例总结两者之间的关联。第四章通过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的个案分析,揭示生态博物馆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产生作用,总结独特功能定位,即原址保护、生态保护、开放保护、活态保护四个方面。第五章总结生态博物馆介入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与路径。以社区参与为视角,参与的“人”为核心,总结生态博物馆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发挥的价值,即自然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继承)、本地村民对区域文化的自我认知(激活)、博物馆概念与功能的延展与进化(完善)、人与遗产的活态关系与长效对接(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