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属变温动物,鱼类的生长与种类、性别和生长所处环境温度、光照、紫外线、气压等因子相关,其中温度是鱼类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子。虹鳟属鲑形目、鲑科、大马哈鱼属,为冷水性鱼类,已成为世界上养殖范围最广的名贵品种。虹鳟喜水质清澈,沙砾底质,溶氧量高,有一定水流的水体中,适宜生活温度为12—18℃,最适生长温度16—18℃,低于7℃或高于20℃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24℃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由于虹鳟生长温度范围窄,局限了虹鳟的养殖区域和养殖规模,因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全年大范围开展虹鳟的繁养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虹鳟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甚多,但有关水温升高虹鳟致死的生理机制未见报道,本文对水温升高虹鳟的血液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激素分泌水平的变异,酶的活性差异和脏器官机能病变等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水温升高虹鳟致死的机理所在,为解决温度制约虹鳟养殖的关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它冷水鱼类的温度应激反应研究提供借鉴。结果表明:①水温14-23℃范围内,虹鳟红细胞数量随水温上升急剧减少;血清中总蛋白、球蛋白含量随水温上升而增加,白蛋白、血糖和总胆固醇含量随水温上升先增加后减少,甘油三酯含量随水温上升而减少:无机微量元素中铜、铁的浓度在不同温度下变化明显,尤以铜变化较为显著。②谷氨酸脱氢酶(GLDH)活性在水温15℃-16.5℃小比率降低,16℃-18.5℃大比率升高,18.5℃-22℃较大比率降低;a-羟丁酸脱氨酶(a-HBDH)活性在水温15℃-16.5℃小比率降低,16.5℃-18.5℃较大比率增加,18.5℃-22℃较大比率降低;脂肪酶(LPS)活性在水温15℃-16.5℃小比率升高,16.5℃-18.5℃小比率降低,18.5℃-22℃小比率升高:淀粉酶(AMS)活性在水温15℃-16.5℃较小比率降低,16.5℃-22℃小比率升高。③在适宜温度(15℃-19℃)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虹鳟鱼促甲状腺激素(TSH)逐渐降低,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激素迅速升高。超过适宜(19℃-26℃)水温之后,促甲状腺激素(TSH)逐渐升高,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激素迅速降低。④22℃时,虹鳟斯坦尼氏小体有多个;脾脏细胞聚集成块,分布散乱,排列不紧密,组织间隙大;鳃丝间的间距较小,鳃小片上含有大量的黏液:卵巢中卵细胞之间充满间质,4时相卵子很大,排列较整齐,大小较均匀,大部分比较圆润,核周围充满卵黄颗粒,细胞核中出现10-15个油球;肾脏前窄后宽,呈锥形,肾小体呈椭球状,肾小囊由两层膜构成,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盘旋而形成,出现肾小球旁器,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均为圆形管道,细段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集合管细胞呈柱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