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2017年新课标修订后,化学新课标凝练出了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素养文化和终身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响应时代号召,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也就意味着要从理论上的课改到实践中的教改,即落实到我国的实际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互行为又绝大部分都通过话语进行,但是目前针对理科课堂话语进行的研究还较少,大多数一线化学教师对化学课堂对话也了解甚少,因此研究各职业生涯阶段的化学教师的课堂话语的现状和特征,能帮助一线教师了解有效课堂话语的特点、策略等,从而评估、改进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能力。本研究整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阶段研究重点在于对课堂话语分析量表的选择与优化。首先阅读文献探索理科课堂师生对话分析框架,并进行初期本土化,然后再将A教师、B教师、C教师的“离子反应”(第二课时)常态课视频转录为文本后,将分析量表结合实际课例的话语内容进行优化调整。第二阶段研究重点在于编码和进行话语特征分析。对转录文本进行编码后,用课堂话语分析量表分析三位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教师的课堂师生对话特征,具体通过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师生互动话语内容维度、师生交往模式维度以及教师反馈类型维度。通过案例分析发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新教师有较高的互动积极性,但互动对话中不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和发散思维,拘泥于传授知识和应试解题;(2)经验丰富的教师话语形式主要以“提问”为主,善于由旧知联系新知和进行启发,以互动发展教学内容;(3)各职业生涯阶段教师对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教学方式的理解大致相同,注重互动教学;(4)学生互动积极性对课堂影响极大,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增强其积极性以保证课堂效果;(5)教学中应多采用能产生交互作用的话语方式,如“建设性挑战”;(6)不能盲目采用有“意义建构”作用的方式,需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选择。本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现阶段国内对理科课堂话语较为全面分析的研究不多,或所用的量表不能很好的贴合理科课堂实际情况,本研究使用相对较为完善的、能够较全面的分析教师课堂话语特征的框架,对3位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的常态课进行分析,反应现在我国理科课堂常态课的真实状态,同时得到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的特征,供各职业生涯阶段的一线教师进行参考。(2)由于本课程中涉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为了更好的分析教师“意义建构”的特点,在“师生互动话语内容”维度,研究者设计了“程序性话语流分析框架”,并根据课堂实际出现的话语情况进行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