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话历数百年发生发展的历史,称得上佳作的不乏其数。众所周知,经典是历史的沉淀,人类智慧的集大成者,是经得起千锤百炼的,我们能从中不断地汲取精华,与时俱进,并不断加入鲜活的内容,童话滋养着人类的心田,造就了健康成长的一代又一代社会所需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曾经流行的教育主义的童话创作观,已被丢进历史的风尘中,目前风行的童话观是遵循纯粹的游戏精神原则。但是长期的思想禁锢,禁锢破除后,随之而来就是散漫的自由主义,这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上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于是在童话创作到底应该坚持哪种标准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以托尔金《论童话》中的童话观为依托,以三个童话经典文本:《小木偶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彼得.潘》为实例来佐证不同作品虽然在关注的人性方面上各不相同,但是作者却在创作中遵循着共同的创作标准:创造出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第二世界,以此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使人们在世俗的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人类基本愿望在高度幻想的第二世界中得到充分的满足;童话是高度幻想的文学作品,而幻想又是童话的灵魂,是实现其他三项功能的基础和前提。幻想、恢复、逃避、抚慰一起被称为童话的四大要素或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抚慰这一功能,几乎无一例外的在好的儿童作品尤其是优秀的童话中都能到很好地体现。因此,我们从经典中得出的结论就是,优秀的儿章作家要在创作中关注困扰人们的普遍问题的同时,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童话作品中满足儿童的各种愿望,使他们的心灵得以润物无声的抚慰,让孩子们在其心路历程中看到希望,使心智得以健康成长。这就是童话作品创作的标准,也是我们为孩子们从铺天盖地、良莠不齐的童话故事中选取佳作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