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口服肾衰Ⅰ号半年后残余肾功能的下降情况,以评价长期口服肾衰Ⅰ号对延缓残余肾功能下降的作用。 方法 调查2002.1.1至2003.12.31我科住院及门诊随诊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符合慢性肾衰竭诊断(诊断标准参照王海燕《肾脏病学》,第二版),肾功能分期在2—4期(肾功能分期标准参照美国DOQI指南)、且尚未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排除以下患者: 1.不符合CRF诊断标准。 2.严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衰、感染未能得到控制者。 3.内生肌酐清除率<15ml/min/1.73m2。 4.狼疮临床活动评分(SLEDAI评分)≥5分者。 按其是否口服肾衰Ⅰ号(时间不少于6个月)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治疗(0.6-0.8g/kg.d)及一般西医对症处理,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纠正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已经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患者继续使用,未使用ACEI或ARB类制剂的患者不用该药。 治疗组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治疗(0.6-0.8g/kg.d)并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肾衰一号合剂50ml bid长期口服(时间不短于6个月)。肾衰Ⅰ号处方(黄芪、当归、太子参、白术、大黄、丹参等)由市一医院制剂中心加工。收集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服药后第3月、第6月的相关临床资料。 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作为衡量残余肾功能的指标。自患者开始口服肾衰Ⅰ号起首次记录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以后每3个月记录一次,连续观察病人6个月。以患者转入透析治疗或肾移植为观察结束时间。分别计算每个观察点残肾Ccr与观察初Ccr的比值,再将该比值与时间之间进行线性回归,以回归线的斜率代表残余肾Ccr下降速率,即残余肾功能减退速率(月-1)。两组残余肾功能下降速率的比较采用成组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观察初/末残余肾功能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共有31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治疗组18例,对照组13例。治疗前治疗组湖北中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长期口服肾衰l号对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残余肾功能下降的临床观察内生肌醉清除率(Cer)为28.57士9.64ml/min,治疗后Cer为30.48士11.23ml/min,Cer下降速率为0.0276士0.0046;对照组治疗前Cer28.76士8.24 ml/min,治疗后CCr26.95士10.62ml/min,Cer下降速率为一0.0415士0.0074。治疗组半年后总体肾功能水平平稳并有一定恢复,血肌醉和尿素氮水平有所下降;观察组在纠正可逆因素后残余肾功能仍在下降,血肌配和尿素氮轻度升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只0.01)。 2.治疗前后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浆总蛋白较治疗前升高,升高值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红蛋白升高,血浆白蛋白、血浆总蛋白治疗前后无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血钙升高,血磷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3.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治疗组在升高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血浆总蛋白及升钙降磷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对血压的控制无明显差异。 结论 肾衰一号以大黄、黄茂为君药,攻补兼施,升清降浊,调理气机;以太子参、白术、获冬健脾益气,补养后天之本;以生地、构祀填补肾精,补益先天之本,遵“病在肾要治脾,虽治脾亦护肾”之要旨,从而达到先后天同补、扶正以治本的目的;针对慢性肾衰竭气血亏虚的特点,以补血要药当归、敛阴养血之白芍佐以黄茂益气养血;针对慢性肾衰竭湿浊邪毒奎滞之标,以获菩配合大黄通腑泻浊;慢性肾衰竭病势迁延难愈,久病必疲,以月一参配合大黄益气活血、祛疲生新。诸药相伍,攻中寓补,补中有攻,攻不致峻猛太烈,补不致滋腻碍邪,缓图其本,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延缓病程的进展。 我们观察了31例患者半年来残余肾功能下降情况,发现坚持口服肾衰一号的患者其残余肾功能下降速度明显慢于单纯西医治疗的患者(P<0 .05),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总体肾功能平稳并有一定好转,提示长期口服肾衰一号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的恶化进程。 长期口服肾衰一号的患者营养状况、电解质平衡状况明显优于未服用的患者,提示长期口服肾衰一号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电解质紊乱,从而最终有利于延缓慢性肾衰竭的恶化进程。